行为遗传学表明,智力是可以遗传的。智力的遗传商数在0.5-0.7之间,但这个数据常常被误读,这并不带表一个人的智力50%-70%是遗传的。遗传商数的意思是,假设有100个人智力超群,那么其中可能有50-70人是由遗传起主要作用的,而有30-50人是由后天环境因素起主要作用的。
这就意味着,遗传商数是一个平均意义上的数值,它只针对群体起作用。而对于个体,它并不能起到任何判断作用。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研究所的罗伯特·普洛敏为50名智商优秀(IQ分数在160左右)的美国少年,进行了DNA检测。
他发现,对比与其他50名智商普通但年龄及社会背景相似的学生,这些“天资优异的少年”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遗传标记——位于6号染色体的IGF2R基因,它的某种变体在高智商学生中明显更为常见。
2008年,一项针对7000名7岁儿童的研究,确认了6个与智商有关的基因,但是即使这6个基因协同作用,它们对智商的影响也不会超过1%。而科学界认为,这大概已经是对智商影响最大的基因。
遗传决定论是明显错误的,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曾由于对遗传学原理的盲目误读,导致了荒谬而惨痛的“优生学运动”。
一方面,鼓励“优生”,即对高等人群实施生育鼓励甚至奖赏,另一方面,限制“劣生”,对所谓的低等人群实施生育限制。一部分贫民、罪犯、弱智儿、酒徒、残障人士等劣等人被强制绝育。
但遗传学的不断发展推翻了优生学理论,智力发育非常复杂,现有的科学手段并不能找出决定智商的所有基因。虽然遗传因素对智商有强大的影响,但饮食营养、出生环境、科技的发展、家庭结构等对智商发展也极端重要。
行为遗传学表明,智力是可以遗传的。智力的遗传商数在0.5-0.7之间,但这个数据常常被误读,这并不带表一个人的智力50%-70%是遗传的。遗传商数的意思是,假设有100个人智力超群,那么其中可能有50-70人是由遗传起主要作用的,而有30-50人是由后天环境因素起主要作用的。
这不在于智商高不高,而是在于后天的努力。有人智商很高,但他不努力,也会失败,有人智商很低,但他很努力,最终就会取得成功。
遗传商数的意思是,假设有100个人智力超群,那么其中可能有50-70人是由遗传起主要作用的
智力的遗传商数在0.5-0.7之间,但这个数据常常被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