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的地理位置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我说的劣势是军事方面的地理劣势,而我说的优势是滨海、渔盐的经济优势。长期身处富足、安逸状态下的齐国人,崇尚文治而渐渐舍弃了祖先的尚武之风,时间一长他们难以与剽悍的楚、秦等国争锋。时人称之为“齐之技击不可当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当秦之锐士”。
齐国最强盛的时候只在齐桓公与齐威王执政时期,但是这两个时期的齐国是不是真的就具备统一的条件呢?请看下面的分析。
春秋时期,齐桓公发挥自己的政治能力,又利用齐国本身的大国优势,率先打出了一张“尊王攘夷”的手牌,得到了诸侯的响应。齐桓公会盟诸侯,驱逐蛮夷,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史称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过就在齐桓公死后,齐国就陷于200多年里断断续续的内乱中,一直无法振作。
在春秋中期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齐国只有大国之名而无大国之实,根本无力介入晋、楚的争霸战争。到了春秋的末期,吴、越等东南小国崛起,不断入侵的齐国边境。内忧外患之下,虚弱的齐国又何谈统一的问题啊。
笔者总结:
第一、齐桓公执政时期的齐国虽然强盛,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统一中国的条件。齐桓公时期的霸业本质就是以齐国为中心,率领鲁、陈、蔡、卫、宋等小国的军队捍卫周王室,替天子行使指挥权。
第二、“礼乐征伐自诸侯而出”说的就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诸侯会盟!齐桓公能够建立霸业就在于他能够把握“尊王攘夷”的方略,上奉天子,下讨蛮夷。这个时候,还不存在大规模兼并列国的时机,同样也不存在齐国统一的时机。
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田氏代齐”事件,齐国大夫田和篡位,姜齐就此绝祀。田齐的国君不是姜子牙的后代,而是田和的后代。田齐刚建立的时候,中原的魏国霸业正如日中天。齐威王田因齐刚刚即位的时候,也常常惧怕魏武卒的进攻。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齐军能够取胜都是靠军师孙膑的奇谋。换而言之,齐军的战斗力并不如魏军。此战过后,魏国东线主力消亡殆尽,自魏文侯开国以来的三代霸业终于衰落。名义上来看,齐威王顺理成章地取代了魏惠王的霸主位置。齐威王时期,齐国人才济济,经济发达,兵士强盛。这是齐国最接近统一的时候,但这并不意味着齐国能够统一。
笔者总结:
第一、齐威王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齐国在齐桓公时代的影响力,但他的思想却还停留在过去的争霸战争中,没有看到大规模兼并战争的到来,其志只在称霸而已。
第二、齐威王虽然击败了魏国,但没有进一步开拓疆土。魏国衰落后不久,就出现了齐、秦、楚三强鼎立的局面。楚威王熊旅的军队抵达泗水,秦惠王攻陷巴蜀,这都是对齐的霸业挑战。以齐国的国力,并不足以同时应付秦、楚这两个强国。
第三、齐威王的后人碌碌无为,未能使霸业长久。即位的齐宣王是一位守成之君,埋下了燕国这个祸端,他本人更是坐视秦、楚的激烈斗争而无动于衷。后来的齐闵王为了灭宋,耗尽齐国国力。结果在五国攻齐之时,国力疲弱的齐国无力抵抗。
第四、齐国的强盛是经济、文化方面的强盛,其军力与齐、秦、赵等军事强国相比要逊色得多。从战国后期来看,秦国的崛起虽然势不可挡,但赵、楚两国的抵抗也相当激烈,唯有齐国在列国交战中显得疲软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