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适中,无偏无颇,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也就是说,只允许怨而不怒的委婉劝说不允许尖锐的揭露批判,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不能超越儒家传统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温柔敦厚地师教被引入艺术的创造原则之后,就要求诗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深婉委曲,内容要浓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简而言之就是含蓄蕴藉哀而不伤。含蓄蕴藉是总体原则,哀而不伤是对这个总体原则的补充。
沐浴小小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中和之美——论王维诗的主旋律 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盛唐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诗神韵悠然,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交相辉映。一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誉。探究这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与王维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洋溢的中和之美是分不开的。中和之美是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和审美形态,也是中国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以及审美鉴赏和批评的重要标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也出于此。何谓中和之美?儒家、道家、墨家的先哲们都有精彩、详尽、深刻的阐述,这不是我们在这里探讨的重点。当代学者陈铭在阐述这一问题时说:“要体现中和之美是有其基本含义的,那便是儒家所倡导的温柔敦厚。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中和尺度要求和谐地、适度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关系,强调矛盾的统一性,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共同性。”(《意与境》)笔者将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缓和,以及人与人的协调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王维作品主旋律所展现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表现形式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到了极致。王维之所以能达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初唐以来历次诗歌......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