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抽穗到收获阶段,主要病虫害有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叶枯病、颖枯病、赤霉病、麦蚜、吸浆虫等,为确保小麦丰收,病虫害应立足同时防治。
(1)抽穗扬花前及时喷药防治吸浆虫、预防赤霉病 抽穗扬花前是小麦吸浆虫成虫羽化产卵高峰,也是感染赤霉病的关键时期,可亩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加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喷雾,可起到治虫防病的双重效果。注意避免扬花期喷药。
(2)灌浆期混合施药,防治麦蚜、预防病害、促进灌浆 灌浆期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期,同时也是麦蚜、白粉病、叶锈病等病虫害发生盛期,当百穗有蚜虫800头时应及时喷药防治,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8%啶虫脒乳油2000~3000倍液加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加0.2%磷酸二氢钾混合喷雾,间隔7~10天再喷一次。
(3)灌浆后期预防叶枯病、颖枯病、干热风 小麦灌浆后期易受叶枯病、颖枯病、干热风危害,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0.2%磷酸二氢钾混合喷雾预防。
根据需要选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产调节剂和叶面肥混合施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防止抗药性产生,还能降低农药残留,提高小麦品质,且省力省时还能增产。
第一次:防治时间在3月底至4月上旬。此次以预防纹枯病和麦田杂草为主,兼治根腐病以及麦蜘蛛、麦叶蜂、早期麦蚜虫。小麦纹枯病自1997年以来,发病情况逐年加重,并上升为为害濮阳市小麦的几种主要病虫害之一,所以必须及早防治。使用药剂方法是:①杀菌剂。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克。②杀虫剂。亩用5%吡虫啉50~75毫升或7.5%吡氰10毫升。③除草剂。亩用10%苯磺隆10~20克、75%苯磺隆1.5~2.0克。④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亩用0.0016%芸薹素内酯15毫升+98%磷酸二氢钾400克,对水喷雾。
第二次:防治时间一般在4月下旬。以小麦吸浆虫蛹期防治为主,兼治地下害虫,麦叶蜂及早期麦蚜虫。这次要通过宣传发动,在较大范围内开展“五统一分户防治”,即统一组织、统一测报、统一时间、统一用药、统一方法,落实到农户进行防治。蛹期在地表撒毒土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方法: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600毫升,伴入筛细潮土25千克,均匀撒于地表即可。撒后应马上浇水,以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