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思乡的文章啊?

有吗?/我求大家来帮我。好的话,我 给30分。
2025-05-14 02:53:4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晚花红片落庭莎

还记得么,若干年前,你常常坐在我的腿上,听我讲故事;在
夏日的黄昏里,搬个小凳坐在我的对面,听我弹吉他。
还记得么,那片不高的土坡,我们坐在那里,你靠在我的怀里,
在夕阳里我们对视的目光,还有那山坡下那蜿蜒向东的铁轨。
还记得么,那个黄昏, 在寂静的院子里, 已经听了好几个故事
的你依然靠在我的怀里, 把小脸儿贴在我的胸前, 不动也不说话..
还记得么,那个故乡夏末连绵不断的雨笼罩着一切的午后.你静
悄悄地伏在我的背上, 打着一把大雨伞, 我们走在两条铁轨之间.
轨道的两侧是很陡的斜坡, 长满了茂密的灌木丛, 杂草, 还有野花,
红的、黄的、兰的、白的, 零星地点缀在草丛中, 远处是灰蒙蒙的
雨雾。
如今你生活在离我很远的地方,再也不能听我讲故事了,而那
把吉他也落满了灰尘。
细草愁烟
幽花怯露
凭栏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
时时燕儿双飞去
带缓罗衣
香残蕙炷
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
何曾系得行人住
若干年来,我喜欢听那首“往事”,心中常有酸酸的感觉。
如梦如烟的往事,
散发着芬芳,
那门前美丽的小河流,
一样轻唱老歌。
如梦如烟的往事...
歌声依旧,唯有那“戴着蝴蝶花的小女孩”却再也不会出现在
峰哥的身边了。
小阁黄昏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望乡台-此岸望彼岸 彼方望此方

乘游轮游览三峡风光时,曾去长江岸边的名山鬼城酆都一游。在天子殿旁的悬崖边,我见到了那久负胜名的“望乡台”。

传说人死后,“一天不吃人间饭,两天就过阴阳界,三天到达望乡台,望见亲人哭哀哀”。望乡台是亡魂们最后一次向阳世亲人告别的地方,也是最后一次见到故乡的机会。传说中的阴间望乡台建造得甚为奇特,上宽下窄,面如弓背,背如弓弦平列,除了一条石级小路外,其余尽是刀山剑树,十分险峻。无论鬼魂们的家乡在何处,站在上面,都可一览无遗,鬼魂们甚至还能看到亲人们守灵时的哀容,以及今后的生活。望乡台上传出的鬼魂们的凄惨哭声,就连铁面无私的判官钟馗和主宰阴司的阎罗王听了都难免触动恻隐之心。

而现在游客们看到的望乡台,是1985年名山区修复时重建的一座两楼一底,有着重檐四翘角之顶的新式望乡台,楼台高二十余米,台上配置有现代的望远镜,登台俯瞰,江城全貌和沿江景物尽收眼底。游人们兴致勃勃地在台上观赏风景,笑容满面地拍照留念。毕竟是阴阳两隔,阳世的游人们大多是循着民间传说来此看古迹玩乐的,哪会真在意那阴间的鬼魂望乡思乡的悲切呢?

回国探亲顺带旅游的我当然也是这些普通游客中的一员。然而,当我看见“望乡台”三个字的那一刹那间,心中忽然一动,又一痛,泪水顿时盈满眼眶。哦,我虽不是鬼魂,却是个漂泊异国他乡多年的游子,我,还有和我一样的海外游子们,哪个的心中不都是高耸着一座类似的“望乡台”呢?

我向来自称是属于家乡观念淡薄的一族,也曾经特别欣赏“无产者四海为家”的豪言壮语。孩提时跟随父母搬过多次家,从市镇到乡村,从乡村到城市,几番变化;少年时住校读书已算一半离家,但还是恨不能立马全部脱离父母的卵翼出去闯荡,见识世界;青年时果然如愿以偿,背负行装告别父母出外远游,又从城里到乡下,从乡村到城市,从南方到中原,再到北方。一步步,越走越远;一日日,家乡意识更为淡薄。

记得小时候曾问过父母,家乡是什么?故乡又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候,父母在哪里,家乡就在哪里;离开了父母独立成家,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是的,如果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会很快地说出我填表时的籍贯所在地(其实追溯起来,我的先祖数代前却也不是那地方的人)——我父亲的故乡。可要是问我的故乡(具体城市)在哪里,我总是不好选择。说我出生的地方吧,幼儿时我就随父母离开了,对那里我根本就没有印象。说我度过童年的地方吧(我一直是把那里当作我的第一故乡的),在那里我却没有一个亲戚,找不到别人回乡亲友满堂的热闹感觉。青年时呆过的地方更是几年一换,去时就没打算久呆,走时也怀着“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心情。唯一能说出的只有我父母现在居住的城市——虽然,30年间,我在那里居留的时间包括探亲、度假等全部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两年。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在北京住久了,有了自己的小家,也就认同了北京这个新的家乡——尽管一开口,老北京们就会知道我是南方人。虽然也会时时想念千里之遥的父母,可我对家乡也好,故乡也罢,都没有太多的在意。后来,上幼儿园的女儿也问过我同样的关于家乡、故乡的问题,我也用当年我父母的话回答她。她于是跳了起来欢快地叫道:“那我的家乡就是北京,我的故乡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的地方!”

再度漂泊,来到异国。心目中对异乡、家乡、故乡的定义范畴似乎并没有多大变化,所不同的是内涵产生了不同的指向和解释。我对我所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存有一分牵挂,它们都是我的故乡,可我也免不了有些遗憾,它们又不是我心目中那个无可替代的故乡!异国社会的陌生,生活的压力,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都使人更加思念故乡。故乡这个词变得格外亲切,格外有吸引力。而故乡的概念也扩大为中国——祖国,祖国所有的山水,风景,事物,食品,习俗,还有往事都变得那么亲切温馨,那么回味无穷……

那“望乡台”就这样一砖一瓦地在海外游子的心中垒建起来了。

夜半苦读时,那厚砖般的书本砌起了一座望乡台,朦胧中看见父母殷殷期望的眼神;辛勤打工时,那满池的碗碟堆起了一座望乡台,恍惚间听到父母心疼的唏嘘声;春节聚会的餐桌上,游子们自制的各色中华美食搭起了一座望乡台,似乎地球另一边的全家喜放的鞭炮声中也有自己点燃的一挂响鞭;每月一次给父母的问候中,电话线连着的是儿女踮脚远眺的一座望乡台,说的都是开心的话,而不开心的事情都压在肩头自己默默承担。唐人街的牌坊是一座游子共用的望乡台,思乡了,全家大小去那里品一次中国某地的风味菜;新屋后面的木阳台是一座私家独用的望乡台,想家了,悄悄地上那里闻一下故乡也有的金银花香。想家想得难受时,出门登山,山山都似望乡台;刻意消除乡愁时,下河戏水,却水水倒映故乡景……

思乡、望乡,是游子的专利,从不离家的人怎能体会?海外游子的思乡、望乡,是苦也是甜,是一种断不了的心疼,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享受,一笔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

日子在当父母的思乡望乡中,也在孩子的逐渐长大中一天天过去。终于有了回乡省亲,带孩子旅游去认识给她讲过千遍万遍的壮丽河山的机会。站在这望乡台前,想起这十年思乡望乡的酸甜苦辣,虽然与众鬼魂不是一回事,却也不由我不感慨万千。

手扶栏干,尽情欣赏山下大江波浪奔腾,远处青山叠翠的美景。可是,眼前怎么却隐隐约约地显现出远在异国他乡的那幢二层小楼的熟悉影像。想起唐朝诗人刘皂的七绝《旅次朔方》:“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难道我也和刘皂一样,在不知不觉的十年岁月中,异国他乡的“并州”竟成了“家乡”么?

女儿说:“我可记得妈妈当年的话:父母在哪里,家乡就在哪里!离开了的家乡,就是故乡!”

唉,到底是鬼城的“望乡台”,似乎带着某种魔力,就看了这么一眼,就如同一觉醒来,异国他乡竟然变成了也让人日夜惦记的家乡!好在故乡还是我们永远的故乡,中华民族发源、壮大的神洲大地也永远是我们的祖裔国。

那“望乡台”啊,海外游子的望乡台!站在此岸望彼岸,站在彼方望此方,哪一处都是连着心扯着情的乡土,都是割舍不了的家呀!

回答2:

谈起思乡这个话题,我便想起了小学时学过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乡我想应是每一个离家者所无法释怀的 一种情感,这当然也包括我,每逢读着李白这首《静夜思》,无论是在有月的夜晚,还是在无月的白天,现在他乡求学的我总会涌起一种恋乡之感,那或许就是想回 家的象征吧!异乡/倾听落花的声音/涌起莫名的哀痛/多愁日子/用眼泪喂养诗歌/多雨时节/心里溅起的水花/朵朵望乡。
小的时候,天天守在家里也背过李白的《静夜思》也写过思乡这两个字,可那时的我却不知道思乡是怎么一回事,读着李白的《静夜思》,我还在妈妈面前笑他没有 大丈夫的君子气概,于是我便抱着一种志在天涯的心态,一直以为长大的孩子不想家,而且在我小的那个时侯我便以为长大了,便一心渴望去流浪。
如今我上了大学,真正离开家了,我终于找到了离家的感觉,可不久,另一种感觉又在心里滋生,看着家在附近的同学回家,我第一次有了想回家的感觉,可屈强的我还是以:“女儿志在天涯,长大的孩子不想家。”来安慰自己。
在校不久,我开起感冒了,我原以为一点小病小痛算不了什么,可是头晕头疼使我无法抬头听课,由于喉痛不敢吃多油的菜,当同学门聚精会神地坐在教室里 听课时我想着的是家里暖暖的被窝,当同学门有说有笑地吃着学校的饭菜时,我似乎闻到了妈妈炒菜的香味,此时我只有一个渴望:要是现在能回家该多好啊!
好不容易盼到一个学期结束,没有皇帝也在心里大喊:万万岁!
一个假期很快就结束,就要归校了,在心里留的是对家的眷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重复读着这首诗时,我明白了思乡是怎么一回事。“攀登高峰望故乡,风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 声,声声敲心坎……”这是一首歌,也是我挺喜欢的一首,在学校里没有高峰,可我喜欢站在教室的走廊上迎风而望,虽然不知家在何方,可在我心里烦乱的时侯, 这样一望似乎给了我莫大的安慰与动力。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这是别人的歌词,可在我感觉中这首歌词好象是专为我而写的。而这并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或 许人就是这样:小的时候在家里天天渴望着去流浪,长大的时候流浪在外,却又渴望着回家。异乡/倾听落花的声音/……/心里溅起的水花/朵朵望乡!也许这词 不类词,诗不类诗的话,在别人眼里是没有君子气概的我的无聊之作,可我不在乎,在我心目中它并不是词与诗,而是我长 大后流浪着的心情写照。
有这样一首诗:月亮弯了/那是因为/它挑着的/一头是异乡/一头是家乡!
月亮圆了/那是因为/它抱着的是异乡和家乡!
月圆之时,异乡回到了家乡相拥在月的怀抱,也许流浪的人有家可回就是最
大的幸福!
凄迷,悲凉,忧伤/谱成夜的深沉/无可奈何花落时/静夜倾听却无声/多雨时节/冷冷清秋/弯月,清灯,雨点/孤独上演。
我盼望月圆。

回答3:

思乡

窗外是绵绵的细雨;今夜风声又敲打着我的窗棂,思乡的心犹如一粒浸透了的种子,无端地膨胀起来。漂泊了许多日子的梦就模糊地爬上了村中那条弯弯的小路。

那是谁,在月夜里用笛声吹奏着那支思乡的歌,忧伤的曲调不经意塞满了我心中的荒原;是谁在夜夜释读那首思乡的古诗,忧伤的平仄滴动着无垠恬静的乡愁。曾一度认为自己在这陌生城市过惯了朝八晚五的日子,在流水般失意的日子里,故乡的山山水水,已渐行渐远。蓦然回首,才发现那尘封于心底地芳香,才明白,自己是一只放飞的风筝,无论身置何方,身在何处的心灵之绳永远栓在故乡门前的梧桐树上。

一场霁雨打湿了我所有的记忆,乡愁尤如满园的韭菜;长了割;割了又长。故乡的一切都在我的记忆中闪烁。在我孤寂的心灵中思绪如鱼在畅游。一度沉湎于生活的失意,然而那山那水,那纯朴的人家,故乡的恒古不变的姿态,在诗歌中演译着淡化成一首无字的歌,一篇无韵的诗章,而我的灵魂早已游离出去,透过千山万水,回归了故里,正和憨厚的乡亲们一起品尝那纯纯的米酒。

当空中再也望不到南飞的雁群,当梧桐树上的叶子黄了又青,我那不变的乡愁却又如此悠悠荡荡地演奏着,一如故乡那清远的笛声,缕缕不绝;亦如李后主的“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

回答4:

秋天,一片接一片的树叶飘飘悠悠地从树丫上掉了下来,回到了土地妈妈的怀抱。这是因为地球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万有引力,而产生的奇妙现象。

人也何尝不是这样。长期漂泊在海外的华人,他们是身处异国的游子。每当花好月圆时,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他们总会情不自禁想起自己久别的祖国、家人,这时候家乡怎么样了?家人可好?他们惦念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游子们总会想方设法,几经周折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但是,有的游子却在他的有生之年再也回不来了,这就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事了。

中国是我们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居住地,几千年来我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和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祖国就像有地球的万有引力一样,以她强大的磁力把我们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永不分离。

最近我们学了一篇文章《梅花魂》,里面的外祖父年老了,萌生了落叶归根的想法,想回祖国看看,但是他实在太老了走不动了,他只能让外孙女把他的一颗爱国之心带回祖国。真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个老人把一幅《墨梅图》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因为,看到这幅国画就像看到祖国一样,能使他内心深处感到一些宽慰。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的诗词《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可见浓浓的思乡之情从古有之。特别是在现在,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海外游子不再受人欺凌,人人可以扬眉吐气。都可以自豪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这是因为祖国在崛起。祖国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我们每一个人都爱自己的祖国,都想为日益强大的祖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作为新一代的爱国者,我们就应该从小在各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长大后以自己的才华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增光添彩!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回答5:

家乡的确是个好地方,其实这种想法是在直到我离开她的时候才产生的,我深深地懊悔自己曾经不懂得热爱她。
我一一不舍地离开她时,天下着大雨,本来是正午,却阴得厉害,原本我的心情就很难过,这一来就更伤感了,很想哭一场。
转眼间,我离开家六年了。这些年里,我去国很多遥远的地方,期间经历了风风雨雨,每当受到挫折时,我的思乡之情就变得更浓了。
每年我都会回家,但每一次回家的时间都很短,似乎还未除去旅途的疲惫就又走了。母亲的唠叨还没完,就望着我走向了远方。我在漂泊着,有时梦见自己在家里,醒来却发现是场梦,泪水静境地流,我默默地数着还有多久才可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