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代,香港是隶属广东省的哪一个县?

2025-05-19 21:02:2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所灭后,香港地区仍为南明的管辖范围。至明绍宗绍武元年(1646年)十二月十五,清朝将领李成栋带军攻陷广州,香港地区纳入清朝领土。然而,明昭宗永历二年(1648年)四月十五,李成栋转投南明,香港地区一度归回南明管辖,同年新安县一带旱灾,人口大减。但永历四年(1650年,清世祖顺治七年)十一月初二,清朝的尚可喜及耿继茂重夺广东,香港地区则继续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

回答2: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回答3:

惠来县境内古为百越之地。秦汉时,为南海郡博罗、揭阳辖地。晋以后至明代中期均为潮阳、海丰辖地。明嘉靖三年(1524),始析潮阳县隆井都一半和大坭、惠来、酉头3都及海丰县的龙溪都合置惠来县,因县治在惠来都,故名。嘉靖四年(1525)建城,得名惠城,因其地处葵岭东南,故又称葵阳。

葵潭镇,古往今来乃集市所在地,昔年称为旧铺。旧铺北侧处龙溪河上有一石桥通往北岸,乃来往者必经之道,南岸有碧水岩庵,俗称“渡头庵”,昔有学子吟诵“碧水流沙长”之诗句;岸边有一深潭(称“观音娘潭”)和一株古葵树。尔后旧铺逐渐扩大,明代年间更名为葵潭。“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惠来知县张玿美以葵潭乡为闽粤往来孔道,界处崇山,离县甚远,必需专员治理,应设巡检一员在葵潭驻扎,盗贼私枭,专责捕缉,遇有失事,照专管例议处。若沿途递解饷鞘人犯等事,凡到葵潭,令该巡检验明申报,拨役护送,毋庸绕道抵县,致滋耽搁。详情允设葵潭司巡检一员,给印信,其巡检衙役,照经制额数添设,所需官俸役食,将奉在汰北山驿驿丞额编经费银两拨给。”(摘自《清·惠来县志》)。
葵潭镇,清代以前属龙溪部,称葵潭乡,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称葵潭镇,置葵潭区,包括葵潭镇、新东乡、区中乡、月南乡、溪南乡、东墩乡等一镇五乡。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改称第四区,包括葵潭镇、月南乡、南溪乡、新东乡、东墩乡、葵陇乡、梅峰镇、南阳乡、松阳乡、云落乡、高埔乡等二镇九乡。1949年4月26日葵潭镇解放,同年8月1日惠来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葵潭区辖一个镇和十四个行政村,包括葵潭镇和元青、屯溪、溪北、岭后、岭南、东~、新湖、横坡、石角、葵长、玄武、长春、吉成、溪南等行政村。1952年5月,改称惠来县第三区,辖葵潭镇和十个乡。1953年4月,惠来县第三区辖葵潭镇和十三乡、七十三自然村。1956年12月撤区建乡,改为葵潭镇。1958年9月14日,全县取消乡镇建制,实行政社合一,把葵潭镇、青坑乡所属地区合并,成立红星人民公社。1958年12月惠来、普宁并县,红星公社隶属普宁县管辖;1961年恢复惠来县建制后,改称惠来县葵潭公社。1983年11月实行政社分设,设区建乡,改为葵潭区,辖葵潭镇和十六乡。1986年10月撤区建乡,重新改为葵潭镇迄今。

回答4:

沉年往事何必再去追究,香港不就是在清朝末年被英国佬占据吗?

回答5:

记得小时候香港回归那会儿有材料说“香港原隶属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