Х-66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一个近距空地导弹,也是苏联/俄罗斯的第一代通用战术近距空地导弹中的最初型号,由位于莫斯科的“星星”机械制造设计局,于1962年开始研制,1968年服役,装备苏联的米格-21ПФ战斗机。
该弹的系统代号和编号为К-66和Изд.66(Izd.66),空军使用代号为Х-66(Kh-66)。随后在Х-66基础上改进发展了Х-23(Kh-23)和Х-27(Kh-27)等多种型号的空地导弹。
鉴于对上述Х-66/23/27各型空地导弹的性能缺乏了解,西方和北约集团当时只能从其具有相同的气动外形布局着眼,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其统一的编号和命名,即AS-7“克里牛”(Kerry)。Х-66在设计思想和战术使用上,与美国的AGM-12“小斗犬”(Bullpup)第一代近距空地导弹系列相似,只不过在时间上落后了将近8~9年。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系列导弹中的第一个型号Х-66是在К-5空空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的,采用与К-5空空导弹相似的舱段式弹体结构和鸭式气动外形布局,并直接采用其批生产部件。该弹头部有4片切梢三角形小舵面,尾部有4片切梢三角形大弹翼及其后缘的4片方向舵,在尾翼稍后的弹体两侧各有1个发动机尾喷口,尾翼后部弹体内装有接收载机制导控制指令的接收机。导弹战斗部占全弹重量的1/3,采用高爆炸药。
该弹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既有利于维护使用,又有助于改进发展,形成由Х-66/23/23М/27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导弹系列。虽然该系列导弹在研制时间上横跨60~70年代,在性能水平上包括第一、二两代产品,但由于在制导方式上除Х-27外,均采用三点式人工无线电指令制导,不仅使其各型导弹本身射程短、精度低、机动性差,而且使其各型载机没有“发射后不管”能力,只能俯冲攻击,并且一次攻击只能发射制导一枚导弹,攻击持续时间长,易受敌方火力杀伤,因而,不适应现代空中作战要求,已为Х-25(AS-10)系列新型通用战术空地导弹所取代。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8km(Х-66,Х-23)
10km(Х-23М)
60km(Х-27)(高空)
25km(Х-27)(低空)
最小射程:7.5km(Х-27)
最大速度:M1制导系统
无线电指令:(Х-66,Х-23,Х-23М)被动雷达(Х-27)
引信:无线电引信
战斗部:103kg(Х-66,Х-23)108kg(Х-23М,Х-27)
动力装置: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重:278kg(Х-66,Х-23,Х-23М)
310kg(Х-27)
弹长:3.63m(Х-66,Х-23,Х-23М)
4.36m(Х-27)
弹径:270mm
翼展:79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