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1932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由陈寅恪教授命题,曾经出过一个三字的上联:“孙行者”。据说只有一位考生对得最精彩,对句是:“胡适之”。
孙行者、胡适之,都是人名;一古一今、一武一文、一虚一实、一神一凡,又都是名人;这两个名人,可以说,又都是赴西天的取经人。这是意对。胡、孙,都是猴子的别名,是名词;行、适,都有走动的意思,是动词;者、之,都是文言虚词。这是文对。讲音韵:平仄仄,仄平平,是格律对。这副三字的对联,真是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对仗工整、自然天成。
实际上最佳答案应该是“祖冲之”。因为“祖”对“孙”更工整。所以“孙行者”对“祖冲之”。梁羽生先生在《名联谈趣》中认为“祖冲之”对“孙行者”最佳,乃天造地设。
其实事情没有传闻那样繁复,答案就在陈寅恪先生的文字里:1965年,76岁的陈寅恪先生追忆昔日命题经过,夫子自道,“其对子之题为‘孙行者’,因苏东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韩卢’为犬名,‘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又说,“寅恪所以以‘孙行者’为对子之题者,实欲应试者以‘胡适之’对‘孙行者”。盖猴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陈寅老的及门弟子卞僧慧谈及此事,指证当年出版的《清华暑期周刊》,阐明陈先生命题的深意,“欲借此以发见聪明博闻的特殊人才”,而那些“辗转传闻,或又杂以臆想,不免失真”。
一段文字公案应可了断,而余闻依然流传。辗转传承者似乎从“祖冲之”、“王引之”与“胡适之”的比较里发现中国对仗文学的精深,从而获取审美上的享受;又似乎从陈寅恪先生改变初衷、服膺创造的传闻里,感受一代学者的亮节高风。唯一遗憾的是我们还是不够了解陈寅恪先生的盖世才情,因为我们不敢肯定原拟就是“胡适之”。假如我们认真捧读陈先生的著作,我们应该相信,那个最为精彩的对句本来属于陈寅恪。
对仗、工整、合律,无可挑剔,天衣无缝。整体看,上下联均为人名相对。拆开看单个字,胡,孙,皆为姓氏,词性相同。且胡孙即猴,为一词两折。祖,孙,皆为名词,且词义属于“反对”。行,适,同为动词,且平仄相反。行与冲,同为动词,虽平仄相同,但如果按三字联的韵点在尾字,也不算出律。者,之,同为代词,亦为文言中虚词、助词,且平仄相反。
从平仄、词性角度看。者只能对之或夫。至于胡适之,实在比祖冲之差太远。以“猢”对“狲”,犯合掌。而且总共才三个字,哪能讲什么“一三五不论”?当然是尽量要每个字都讲究平仄,不然就只是个二。
孙行者
祖冲之
好就好在词性明晰,对仗工整,
韵律平仄分明
一是对仗合适,二是“者”“之”同在‘’之乎者也‘’这一文言虚词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