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张道士是道士,为什么对王熙凤说巧姐儿的寄名符,在佛前镇着?

2025-05-18 08:06:0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第二十九回打醮清虚观,王熙凤见到张道士就问他关于女儿巧姐儿当时还叫大姐儿的寄名符。张道士随后解释说在佛前供着呢。这就让人难以理解,明明是道观,为什么寄名符放在佛前。

张道士说巧姐儿的寄名符放在佛前,清虚观断然是不可能供奉真佛的。张道士本是道教高人,又不是佛门的火工道人一类,当然不会供奉佛祖于清虚观中。他如此说,可能有四个原因。

第一,针对贾母刚才回绝他给贾宝玉提亲的好意。当着他这道士的面说“和尚说了不该早娶”。贾母明着听和尚不听道士,让张道士有点不满。他作为老荣国公的替身,与贾母这位二代荣国公的夫人平辈,并不怎么客气。两个人一见面就唇枪舌剑,很是精彩。

第二,既然贾母更崇信佛教,张道士八面玲珑,当然也会顺着说。他当着贾母面,有意将巧姐儿的寄名符说成放在佛前,不是神前,本也是神佛一体之意。不存在恭敬不恭敬。还能提示贾母,刚才说“和尚”的话,令他不爱听。

第三,张道士虽没说是哪一个教派,但若是全真道士,则称神佛也无不可。唐朝以后,到全真教兴起,主张三教合一。儒释道三教处于融合之中。这也是为何佛寺中有火工道人,尼姑庵有道婆等。皆因顺应时代,融入本土道教,更容易生存。道教中也有慈航真人,慈航大士就是观音菩萨的说法。等到了明朝像《封神演义》这一类小说,直接就是佛道合一,继续深化道祖西去化胡的说法。

张道士作为全真道士,在贾家人崇信佛教的前提下,回避三清,用佛代称,也是老道士八面玲珑的一面。

(第二十九回)贾母回头(对王熙凤)道:“猴儿猴儿,你不怕下割舌头地狱?”

“割舌地狱”虽是民间说法,根源还是佛家的说法,贾母是铁了心和张道士对着干。一点也不给面子了。

第四,张道士有意说巧姐儿寄名符在佛前供着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王熙凤在清虚观门前打了小道士一巴掌。张道士对此很不满意。道家修今生,警示不了王熙凤。他说“佛”,不排除用佛家的因果警醒王熙凤。连王熙凤也说张道士曾经提示过王熙凤。


(第二十九回)凤姐儿笑道:“我们爷儿们不相干。他怎么常常的说我该积阴骘,迟了就短命呢!”

张道士还是有点本事的。《红楼梦》不积阴骘的就是王熙凤。所有与积阴骘有关的都是影射她,结果王熙凤果然最终短命。

回答2:

这件事情还是颇有猜测的,只能解释下,权当抛砖引玉借此像能人求教了。

《红楼梦》中讲到,曾有一个剧情,凤姐儿笑道:“张爷爷,我们丫头的寄名符儿你也不换去。前儿亏你还有那么大脸,打发人和我要鹅黄缎子去!要不给你,又恐怕你那老脸上过不去。”张道士呵呵大笑道:“你瞧,我眼花了,也没看见奶奶在这里,也没道多谢。符早已有了,前日原要送去的,不指望娘娘来作好事,就混忘了,还在佛前镇着。待我取来。”说着跑到大殿上去,一时拿了一个茶盘,搭着大红蟒缎经袱子,托出符来。哪有是为何放在佛像前了?

张道士本是道教之人,不是佛门的火工道人一类,当然不会供奉佛祖于清虚观中。他如此说,可能有四个缘由

第一点:针对贾母刚才回绝他给贾宝玉提亲的好意。当着道士的面说“和尚说了不该早娶”。贾母听和尚的话不听道士的话,让张道士有点不满,是一种讽刺。第二点:贾母更崇信佛教,尽管张道士八面玲珑,当然也会顺着说。他当着贾母面,有意将巧姐儿的寄名符说成放在佛前,不是神前,本也是神佛一体之意。第三点:张道士作为全真道士,在崇信佛教的前提下,回避三清,用佛代称,也是老道士八面玲珑的一面。第四点:张道士本意是巧姐儿寄名符在佛前供着还有一个意思,王熙凤在清虚观门前打了小道士,张道士对此很不满意,道家修今生,警示不了王熙凤。

综上所述的四个要点,警示着不同的意义,可这件事情的本人却无警惕之意,预示着王熙凤在后期不久将会遭劫!

回答3:

张道士说巧姐儿的寄名符放在佛前,清虚观断然是不可能供奉真佛的。张道士本是道教高人,又不是佛门的火工道人一类,当然不会供奉佛祖于清虚观中。

回答4:

针对贾母刚才回绝他给贾宝玉提亲的好意。既然贾母更崇信佛教,张道士八面玲珑,当然也会顺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