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北纬20度至70度之间的地区内,发现了更多与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同年代的撞击坑;如英国外海的银坑陨石坑、乌克兰的波泰士陨石坑,虽然坑体规模较小,但也有可能是由直径数十米的物体撞击所造成。这些发现促成了此一假设: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时期的K-T灭绝事件,可能系由一连串陨石撞击而造成。同一时期的疑似撞击事件还有在印度洋发现的湿婆陨石坑;但此坑状构造的成因还有许多争论。
1994年,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的事件,证明彗星受行星潮汐力影响,在撞击前会分裂成数块,而这些碎块会接连撞上行星,导致一连串的撞击。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遭木星的潮汐力扯碎,同样的事在6500万年前,可能也曾发生在地球附近。
但在2006年晚期,明尼苏达-哥伦比亚大学的地质学家Ken MacLeod所完成的分析却支持单一撞击理论;他研究了距离希克苏鲁伯陨石坑4500公里的海底土壤与沉积物组成,而分析的结果显示地层中仅有一层撞击沉积物;在远达4500公里的距离仍未发现其他撞击造成的沉积物,表示同时期应该只有发生过一次撞击事件。
然而支持多重撞击理论的Gerta Keller并不以为然;路透社曾报道其看法: “可惜的是,这种主张过于夸大,也经不起详细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