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多大代价,人员损失轻微,实际人员损失军人大约70万~90万之间,平民30万左右,所谓230万是包括了各国相关的关系人员,比如马尼拉巷战就贡献了20万日本海陆军关系人员,实际90%以上就是死于战火的马尼拉市民(日本后来在马尼拉建纪念碑,砍掉了10万人,成了10万日军关系人员死亡)。日本城市被轰炸损失的主要是贫民区,也就是竹木结构房屋区,工业实际没有被轰炸破坏多少,1945年工业减产主要是原料输入被阻断,和轰炸没啥关系,战时美军的轰炸名单中优先轰炸造船厂与飞机制造厂,但破坏很小,其他工业与铁路公路交通系统还没有排上轰炸名单,因为真正的轰炸是硫磺岛战役结束后才展开的,轰炸的持续时间很短,不可能有大量目标受损。日本工业真正受到重创是战后到韩战爆发这段时间,美国不希望日本保留太强的工业能力,在日本搞去工业化,也就是改造日本成一个农业与第三产业国家,当时日本工业缺乏海外订单,工厂全面处于半停工或停工状态,美国工业品垄断日本市场,日本的工业能力在这个时期丧失了90%以上,但韩战及时爆发,美国为了降低跨太平洋运输战争成本,不得已向日本工业大量发出订单,对非直接战斗武器的工业品以从日本采购为主,结果日本的工业就全面复苏了,日本工业之所以没在萧条期倒闭光是因为日本人的忍耐性特强,工人即使没有多少生产订单,拿不到多少工厂支付的工资,停工期间也会按时进厂维护设备,自然工厂主维持开工率严重不足的工厂并不容易连续亏损,也就不会轻易放弃让工厂倒闭,所以当美国开始下单后,日本工业就全面复苏了,韩战结束时日本的工业产值已经恢复到战时最高水准,而且美国也放弃了让日本非工业化的企图,全球市场大门对日本工业界敞开了,除了敏感的军事装备以外,日本可以放手研制生产一切工业产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呵呵,代价还不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