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的地位是怎样的?

2025-05-14 20:46:4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公主之名,起源于周朝以公侯为天子之女主婚的制度,但当时的天子之女称王姬。战国时期,诸侯的女儿称公主,但周天子之女仍旧称王姬。秦灭周以后,王姬之名遂废。

  除去新朝王莽时期称帝女为室主和宋徽宗时期曾称帝女为帝姬以外,其他朝代均称帝女为公主,同时,因和亲等缘故出嫁的宗女或宫女,往往也加封为公主,如汉朝的永安公主。金朝完颜亮曾封自己的姬妾为公主。满清入关前的帝女和宗室女都称格格,入关后帝女的正式称谓是公主,分为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有时亲王之女亦会封公主,例如和硕柔嘉公主。自此之后“格格”一般只用于口语,而非正式称谓。

  皇帝之女称公主,姊妹称长公主,姑母称大长公主,但有时嫡出长公主会被晋一级加封,比如唐高宗就将同胞姐姐东阳公主加封为大长公主而不是长公主。

  公主的封号有三种,彼此等级相同:

  以国名:如宁国公主,霍国公主。
  以郡名:称XX郡公主,如新城公主、长乐公主。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郡公主简称为公主,而不是“郡主”。
  以美名:以各种褒义词命名,比如安乐公主、太平公主。

  皇贵妃,中国古代皇帝妃嫔的等级之一。创始于明宪宗,宪宗宠妃万贞儿死后,宪宗在她生前原本的贵妃位号前,加上“皇”字而追封为皇贵妃,后来明神宗的郑贵妃也被封为皇贵妃。

  清朝,皇贵妃是仅次于皇后的等级,也称副皇后,为顺治帝册封他所宠的董鄂妃时所设,此后渐成定制。后来的妃嫔如欲继立为中宫时,一般会先封为皇贵妃,暂摄后宫,然后再封为皇后。

  由此看来,长公主和大长公主均高于皇贵妃

  参考 屠胡 - 十一级
  或自行百度百科

回答2:

公主,是对贵族女性的一种称号。在西方社会,公主是王子的相对词,是女王或王后以外的女性贵族,主要是国王之后;在东方,公主在不同地区或朝代有不同意思。

现代汉语中,“公主”一词常用来代称君主制的皇女或王女,例如日本的皇女及封为内亲王的亲王之女,或者欧洲君主之女儿、姊妹、姑母,以及其他直系王室成员之女;有时则依其与君主的亲疏之别,分以“公主”或“郡主”称之,例如称日本的“女王”为“郡主”。有时,一些非君主直系亲属而被封为“Princess”的女性,也被称为公主,例如巴伐利亚的茜茜公主。

此外,在若干影视作品的汉语译文中,日本古代公卿或大名之女(姬)亦常被不准确地译为“公主”;然而,这些公家或武家的小姐,其身分地位与严格意义上的“公主”并不相称。

在当代中国,夜总会的女侍应也被称为“公主”——和“小姐”相区别,这里所谓的“公主”不一定提供性服务。另外,个性养尊处优的年轻女性,也常被谑称为“公主”。

回答3:

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封号。通常是皇女位号,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宗女才能破格晋封为公主。
在中国典籍中常将公主简称为主,往往在皇女在成年后获封公主的称号,并拥有封号、封地(常称作汤沐邑)。,公主下嫁称适,迎娶公主则称尚。
唐朝及之前公主拥有一定程度的婚姻自由。公主离婚或夫死再嫁是极为平常的事,皇帝并不阻止。公主甚至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拥有一定特权。到唐宣宗时,宣宗以诏书的形式规定公主和县主有子而寡,不得再嫁。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太祖也曾下诏令守寡的女儿金华公主出家为尼。被认为是太祖为推恩公主夫家,令公主守住妇节。
虽然至到南宋初年,寡妇再嫁依然很正常,但公主改嫁的极少。随着贞操观念日渐严格,明朝和清朝入关后亦无公主改嫁的记录。
除皇女外,能破例获封公主的为和亲的女性。唐代和亲公主的身份,除宗室女外,还有驸马女儿、大臣女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