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潮阳,有一座古老的文光塔。她矗立在棉城中心,仿佛是定海神针一样,为古老的棉城增添了无限的底蕴。
潮阳文光塔建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筹建之安初,道德争议的是塔当建于何处。地师府为潮阳城是船地,塔建起来,矗立长空,正似船桅,船有桅,自可扬帆千里。塔若建成潮阳县城便岁丰人安,一帆风顺,结果同意地师选定的地点,钱由募捐而来。当时有捐银两的,有捐实物的。传说县城有两个富商,一个开杉行,一个开麻皮行。杉行头家在募捐簿上写下“杉木足用”四个字时,人称他慷慨。麻皮财主也写“麻皮足用”,大家嗤笑他太过吝啬。谁知到塔建成之日,杉行商损失不大,麻皮商却倾家荡产。
潮阳塔原名“智佛塔”,在元趄曾遭雷轰。明太祖时,来一次维修。彼时,大家府为,宝塔似彩笔,碧空如锦笺;龟头海是墨砚,朝天写文章,代代人才出,光辉照潮阳,因而改名“文光塔”。大明一朝,潮阳籍翰林、进士、举人辈出,官宦不少,世人多哀此乃文光塔之功也。
据说棉城的地形象一艘船,文光塔就象船上竖起的一根船桅,船有了船桅,便可扬帆乘风,劈波斩浪前进,所以文光塔历来被当作平安吉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