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泰山(教参)
一:作者简介
李健吾,生于1906年8月17日,山西省运城人。父亲是辛亥革命烈士。他是著名剧作家,还擅长写小说、新诗、散文,作品有《青春》、《美帝暴行图》、《大妈不姓江》等。解放后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从事巴尔扎克、福楼拜的研究。
他的散文清新质朴,深隽真挚,文中多妙语取譬。
二: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61年,正值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时期。
1961年7月作者和他的儿子一道冒雨登上了泰山。作者本是应《人民日报》的文艺版编辑姜德明同志之约,登山回来后写一篇游记发表,但回到北京,被《人民文学》抢了先,发表在《人民文学》1961年11月号上,后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959—1961年《散文特写选》中。
三:语法结构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里作动词用,以为小。 这里作动词用,以为小。
意思是:孔子登上蒙山就以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就认为天下是小的了。
2.“荡胸 生层云”
涤荡 升腾
这是倒装句意思是:山中层云升腾,涤荡着心胸。
3.“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
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
作用是:用了“偏偏”这个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表现作者的焦急心情。
4.“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
表示跟意料相反
作用是:用了“不像……倒像”,表现作者沉重的心情。
修辞:
(一)引用: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处引文既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又点出了泰山文化传统悠久,也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向往,不仅为后文雨中登泰山作了铺垫,而且为后文写“独得之乐”预伏了一笔,此为明引。
2.“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縆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舁石扪天之难也。”
这主要是心境的不同,所以每个人感受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