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一开头就给虚实正名,并批评了前人的说法。其实,前人的论虚实,与其说是语法上的界说,不如说是修辞方面的论述。一些诗话中所谓虚字,几乎包括名词之外的各类词,但是范围因人而异。《经传释词》、《助字辨略》等字书,说法也不尽一致。马氏提出“有解者为实字,无解者为虚字”的主张,学者对“有解”、“无解”可以各执己见,因而遭到责难。这样看来,我们对于虚和实这两个概念还缺乏统一的认识。
有人认为虚与实之间存在矛盾关系。目前通行的一些现代汉语教材把词区分为虚实两大类,就是这种认识的表现。有人认为虚与实是对立关系,两个相反的概念之间有当中现象。具体地说,即认为有半虚或半实的词存在。王力和张志公曾持这种看法,不过王力认为半实的(副词),张志公认为属于半虚一类;王力认为半虚的(指代词),张志公认为属于半实一类。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虚实之间存在嬗变关系。正如大和小、高和低,从一端到另一端是逐渐演变的。在演变的轨迹中取其一点作为标准,就可以分出大小或高低的界限。标准改变,大可以成为小,低可以成为高。持这种观点,认定从名词到助词有一条由实而虚的轨迹,可以根据需要划定虚词,如果认定名词是实,则非名词是虚;认定名词、动词、形容词是实,则介词、连词、助词是虚,如此等等。
不以意义为依据,着眼于结构功能,虚实问题也很难解决。最难处理的是副词,把它列入实词或虚词都可以说出一大堆理由。其实它的内部情况很不一致,如语气副词“也许”、“难道”、“究竟”等不充当句法成分,十分接近语气助词;情态副词“猛然”、“渐渐”、“特地”等很接近形容词。
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说:“看来光在‘虚、实’二字上琢磨,不会有明确的结论;虚、实二类的分别,实用意义也不很大。”他又说:“倒是可列举的词类(又叫封闭的类)和不能列举的词类(又叫开放的类)的分别,它的用处还大些。”
我们这部词典的收词范围正是可列举的词类,目的在于实用。然而我们仍旧使用了虚词这一术语,一则为了从俗,再则含有承袭传统的意思。当然,所谓封闭的类与开放的类也非绝对对立,不免有当中现象。量词和情态副词属于这一类,我们把它们列为附录。如果较起真来,数词也该划入封闭的类。数目是无穷的,而数词却只有十来个。我们只收了“一”,但它不是数词,而是副词。不收数词,是认定它是一个见词明义的类。当然,有些数词可以表示“多”,不过都是用在固定组合之中。不妨说,我们的收词范围是除数词以外的封闭性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