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禁止烧纸,你怎么看呢?

2025-05-14 01:55:2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清明节起源很早,诞生于先秦时期,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据传由“寒食节”衍生而来,先是在北方流行。《周礼》中说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起初,人们禁烟火、吃生食,后来逐渐意识到,这样做对身体健康不利。到汉代时,一些地方逐渐废除了禁烟火的习俗,至两晋时期,又加入了踏青、扫墓、祭祖的习俗,由此,清明节活动内容的雏形基本形成。到唐宋时期,清明节习俗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每到清明节,都要扫墓祭祖,通过这种方式来缅怀先祖,弘扬孝道,得到家族的认同感。 

可见,清明节里所做的活动,是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是生者给自我心灵寻求归属感,是对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认同。

然而,因为清明节祭祖,人们需要烧掉大量的冥币、纸人、纸马、纸房等祭品,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让一些专家,乃至普通大众对清明节的风气很反感,全国各地许多地方相继出台了通告,明确规定不准燃烧祭品,要绿色祭祀,采用扫墓、献花、植树、网络祭祀等方式,来完成清明节的活动内容。一些地方甚至勒令取消了冥币、纸人、纸马、纸元宝等祭品的生产和销售。

更有甚者这样说:应该一刀切禁止生产和销售冥币、纸人、纸马、纸房、纸元宝,它们流通出去被烧掉,一是会浪费金钱,二是会污染环境,还会带来火灾隐患,必须要刹住这股歪风邪气!

当这个观点说出后,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坚决反对。

支持方认为:“一刀切”禁止清明节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行为,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跟现在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环保意识,营造美好环境”的理念不谋而合,早就应该这么做了。

反对方觉得:清明节祭祖是一个具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习俗,跟迷信无关,本着尊重风俗,尊重文化的原则,怎么能说禁止就禁止,如果被当成封建迷信而“一刀切”禁止,消失的不仅是传统,还有文化。

这个观点在本意上没有问题,只不过,过于“排他主义”了。

我倒是觉得,祭祖跟环保并不冲突,每个地方根据自身条件,找到一个平衡点,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合理地宣传引导,给群众灌输环保意识,加强防护工作,做到既能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又能做到不损地方的公信力,才是两全其美的事。

回答2:

这个政策是正确的。因为烧制会给环保和火灾带来很大隐患,所以全面禁止烧纸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

回答3:

觉得这样的做法是比较正确的,可以减少火灾的风险。

回答4:

我非常支持,因为焚烧纸张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和二氧化碳,会不利于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