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为什么鼻咽癌病人容易发生鼻出血?

2025-05-17 18:11:3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使病人平卧;输液、输血,备好氧气和吸痰器,鼻上部置冰袋,鼻咽腔用凡士林油纱填塞鼻后孔压迫止血,静脉滴注大量止血剂,并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
如果对这些不懂就不要轻易的去做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应的治疗,不要着急有不懂得及时的与医生进行沟通。
1、引发鼻咽癌放疗后鼻出血的原因
  鼻咽癌放疗后鼻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复发侵犯血管以及大剂量放疗对鼻咽部组织损伤所致。分析其原因为:大剂量放疗后鼻咽部黏膜坏死严重,组织修复困难,形成溃疡经久不愈,咽旁主要血管裸露,管壁变硬,侵及血管的肿瘤接受治疗后逐渐消退、崩解,血管壁不能有效修复及闭塞,血管破溃发生大出血。
  鼻咽癌表面血管的病理性改变亦是出血的原因。研究发现,鼻咽癌病灶大多可见微血管明显增生曲张,迂回扭曲,呈线团状、发夹状或蜘蛛状, 壁粗细不均,表浅脆弱,极易破损出血。鼻咽部组织活检亦是引起鼻出血的直接原因。由于放射治疗后引起大血管壁改变,特别是动脉变硬,弹性下降;活检不慎直接损伤血管,致颈内动脉破溃发生大出血。
  年龄、肿瘤的分期与鼻咽癌出血也有密切的关系。年龄越大,治疗后越易出血。分期越晚,予大剂量放疗后越易大出血。
此外,鼻咽癌的出血与肿瘤的形态学类型、气候、局部感染等有关系。鼻咽肿瘤呈溃疡型、菜花型或浸润型易引起鼻出血。鼻咽癌放疗后鼻腔干燥,干燥的气候会加重鼻出血。放疗后鼻咽部血管脆性增高,局部感染可致鼻咽部黏膜血管破裂,发生鼻出血。除局部原因外,还有全身性原因,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均可导致并加重鼻出血。
2、预防鼻咽癌鼻出血
  保持鼻咽部润滑,避免局部感染,减少各种外界刺激(如喷嚏、咳嗽、排便等)。当判断鼻咽癌复发或足量放射治疗局部明显纤维变乃至有萎缩改变时,行鼻咽部活检应小心。最好在光导纤维镜直视下选取最为合适的部位,咬检范围不宜过宽过深,忌暴力撕扯。因合并感染后更易出血,活检前后鼻咽部应予抗感染处理。病人活检后一定要留院观察至少1 d。
  对治疗前有出血倾向,大剂量放疗后出现顽固性、持续性头痛(多为难以忍受的疼痛)、脓涕、伴有局部恶臭者,深部组织坏死、感染[3]的病人需提高警惕,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预防大出血发生。对晚期肿瘤颅底侵犯病人或者放疗前CT检查发现肿瘤复发有大血管侵犯的病人,应科学掌握放射剂量,必要时行预防性血管结扎术,再予放疗。  3、鼻咽癌鼻出血治疗
可将鼻出血病人进行4级止血治疗:
1级治疗,即止血剂局部应用,出血点烧灼、冷冻、激光、射频等治疗;
2级治疗,即前鼻孔填塞;
3级治疗,即后鼻孔填塞;
4级治疗,即外科手术血管结扎或栓塞。分级治疗也适用于鼻咽癌出血的治疗。
  (1)烧灼法 适用于反复小量出血且能找到固定出血点者。首先将出血部位黏膜表面麻醉,在该处点涂50%硝酸银或30%三氯醋酸,利用其蛋白凝固作用使破裂的小血管封闭,也可电灼该部,还可应用治疗激光、射频或微波。烧灼范围应越小越好,不宜烧灼太深。
  (2)填塞法 用于出血较剧、渗血面积大或出血部位不明者。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及有无放疗并发症可行鼻腔填塞,鼻咽填塞或鼻腔+鼻咽填塞治疗。填塞前后能明确出血部位可提高止血效果。填塞时间不宜超过3 d~5 d。
填塞法治疗后仍有活动性出血,可执行鼻咽癌止血照射,每天2.5 Gy~3.0 Gy,连续照射3 d~5 d,顺利止血。填塞法常常为鼻咽癌出血的首选治疗,但是鼻咽癌放疗后病人往往存在不同程度鼻粘连及张口困难,鼻咽部血管脆性增高,给填塞操作带来困难,还会在填塞时诱发新的出血。
  (3)血管栓塞法 该法在传统的填塞法止血失败时是一个重要治疗手段,其治疗价值大于治疗风险。咽升动脉与颌内动脉均是鼻咽癌的主要供血动脉,颌内动脉位置恒定,管径较粗,是栓塞的首选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清晰,分辨率高,确定出血部位迅速、明确,在影像系统下将栓塞物直接注入出血部位的血管内进行超选择栓塞,使顽固性鼻出血迅速得到控制,且痛苦小。
Ricci等认为,即使在首次栓塞止血不成功的情况下,重复栓塞亦简便易行,与结扎相应动脉比副反应小。血管栓塞法主要并发症为失明、面瘫、脑梗死、神经系统损害。
  (4)血管结扎法 鼻咽癌大出血予上述方法止血仍未控制的病人可考虑行颈外动脉结扎术。因结扎后侧支循环建立迅速,颈内动脉的血液向鼻的颈外动脉网络供血,止血效果有时不能得到巩固,故主张结扎颈内外动脉的分支血管,常可达到止血效果。
  (5)其他 对伴有全身性疾病的病人,如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等,需积极控制血压,改善凝血功能。大出血一旦发生,在第6颈椎平面将患处颈总动脉向后压于颈椎横突之上,可减少出血甚至可停止出血,为抢救赢得时间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