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质历史的演变、构造作用的更替和成岩作用的演化,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的演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孔隙的时空演化上。
1.成岩作用阶段的划分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91年审定的碎屑成岩阶段划分规范,选用的划分成岩阶段的几个参数为:古地温、有机质成熟度和自生矿物的演变程度。通过对阳泉、义和庄、平顶山、周口等地的古地温、镜质体反射率(Ro)和I/S中I的含量,发现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地层大部分处于晚成岩A期,少数进入晚成岩B—C期。以苏桥地区成岩程度最低,义和庄、东濮、淮南、平顶山全部转变为伊利石,上限温度为137℃。山西阳泉、河南太康成岩程度最高,可在晚成岩C期(表3-3-7)。
表3-3-7 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砂岩成岩阶段划分
2.砂岩孔隙的时空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孔隙的时空演化比较特征:
(1)早成岩及晚成岩A期酸性成岩环境下的孔隙演化:埋深在2939.5m以上,相应的时期为海西期—印支期,表现在原生孔隙定型,次生孔隙发育极盛。
(2)晚成岩B期深埋碱性成岩环境下的孔隙演化:古埋深为2939.5~3884.0m,需晚成岩B期,中侏罗世—现今。在碱性环境控制下的各种含铁碳酸盐交代作用,对原生孔隙基本没有影响,使之仍然保持定型状态为0.7%,而对次生孔隙却损失了1.7%,还保存3.1%(据长庆油田)。这一时期为原生孔隙继续定型,次生孔隙保存,微裂缝发育时期(表3-3-8)。
华北地区,由于构造沉降作用和热演化等与鄂尔多斯盆地有较大的差异,表现出的孔隙时空演化有明显的差别。
(1)印支运动末期
沁水盆地、南华北盆地太康隆起及济源等地热演化度高,Ro值在1.43%~2.7%之间,相应温度在140℃以上,相当于晚成岩B—C期水平,次生孔隙减少,裂缝发育。而在渤海湾盆地演化程度低,Ro值在0.6%~1.3%之间,多数地区在0.8%以下,属早成岩—晚成岩A期。
(2)燕山运动时期
临清坳陷、济源凹陷及阜阳凹陷等地侏罗-白垩系地层沉积较厚,古生界地层埋深加大,热演化加深,Ro值增高,孔隙演化可能达到晚成岩B期甚至更高。这个时期也出现一些古隆起,上古生界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如沧县隆起东部、武城凸起附近,冀中背斜、陈家庄凸起、埕宁隆起、鲁西隆起、内黄隆起等。与这些凸起过渡的古斜坡地带则是受大气水等的淋滤改造,次生孔隙发育。如苏桥、文安斜坡等。
(3)喜马拉雅运动时期
由于差异升降运动强烈,孔隙演化更为复杂。
从对苏桥和义和庄各地取心井的实测孔隙度资料的统计表明,孔隙度变化与砂岩现今埋深的关系不大,而与不整合面关系十分密切。在不整合面下50~100m之间,其孔隙度一般为20%;在不整合面下100~200m之间,其孔隙度一般为15%~20%;距不整合面200m以下,砂岩的孔隙度一般都在10%左右。在孔隙度与深度的关系曲线上,显示出孔隙度由上向下急剧变小的指数曲线(图3-3-8)。
表3-3-8 鄂尔多斯地区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储层分类表
图3-3-8a 义和庄地区二叠系砂岩孔隙分布图
图3-3-8b 苏桥地区二叠系砂岩孔隙分布图
孔隙度的变化与上覆地层的时代也有一定关系,石炭-二叠系地层之上残留有中生界地层,则其孔隙度较小,一般为10%~15%,而且曲线变化平直;而与第三系直接接触的各井的孔隙度一般均较大,其变化幅度也较大。
在平面上,石炭-二叠系的孔隙度与古构造关系十分密切。在苏桥地区,所作出的上石盒子组下段声波时差等值线图(图3-3-9)表明,整个地区按声波时差大小可分为三个带:东部带的声波大于260μm/s,是时差值最大的地区,它位于整个潜山的最高部位;西部带的声波时差也大于260μm/s,为石盒子组上倾尖灭带;中部带属于相对下凹地区,其上覆有中生代地层,其声波时差值较小,小于240μm/s。以上这些表明,古构造对砂岩孔隙度具明显的控制作用。
图3-3-9 苏桥地区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下段声波时差等值线图
在义各庄地区,同一构造不同部位砂岩的储集性也有差别。通过义古76井—义古72井剖面孔隙度的变化则反映出这种差别,位于构造高处的义古72井,其上中生界已全部剥蚀,上石盒子组孔隙度略高(15%),而其他各井相对略低。
同样,在苏-3、苏-20井的剖面上,苏20井的孔隙度为15%~20%,而下降盘的苏3井,孔隙度也略小(15%左右)。
综上所述,石炭-二叠系砂岩孔隙度在垂向上及平面上都有较为明显的分带性,而这种分带性与离剥蚀的远近有着密切关系,离剥蚀面越远,砂岩的孔隙度愈小,表明后生淋滤溶解作用对次生孔隙的分布起着主要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