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各国的王朝与国名的问题?

2025-05-15 12:03:5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首先要看下西方古代国家名字的来历:

  1. 中世纪之前,西方大多数国家是城市国家,即所谓城邦,城市名就是国家名,即使某些国家吞并了周围的国家,也不变名字,比如罗马帝国、巴比伦帝国都是此例。

  2. 中世纪时代,正统地说,国王都是教会封的,罗马天主教会将整个他们可控制的疆域分为多个领地,而这些领地的名字逐渐就变成了国家的名字,比如伦巴第、波西米亚、诺曼底。这是一种国家名字的来源。另一种是来自族群名,比如法兰克、西哥特等,不过由于族群逐步稳定于一块固定领地的原因,族群也逐步等同于地域了。这两种命名都与统治者无关,一个统治者家族的统治期则称为王朝。王朝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旗帜上,因为当时西方的国旗基本上都是统治者的家族徽标加个底色。王朝一变,国旗就变了。当然国旗也有一个逐步固定下来的过程。

  3. 至于国家间互相的称呼,也随着国家由族群化向领地化的转变,也转变为以领地为称呼,比如英格兰、法兰西,除非在需要特别体现他们家族的时候(比如说内战两派的时候)。

  4. 至于对其他国家领导人的称呼,为了方便,主要由几种方法:1.看教会怎么称呼他们的君主;2.大多数都是用他们的等同地位。你提到的古罗马帝国的皇帝的称呼就是等同地位法的结果,而非他们在国内的正式称呼。

  5. 古罗马帝国是个集权制国家,权力集中在罗马政界。各地的总督都由中央任命,的确不是封建制。

中国大多数的朝代都讲究一脉相承的正统性。大致就几种方式:

  1. 一个王朝的皇帝封了一个大臣为某王,如果这个王以后升为皇帝,则沿用此“某”为其王朝的名字。比如唐朝、曹魏、晋朝等大多数朝代都是如此。

  2. 一些没机会封到王的人当了皇帝往往根据自己的姓找历史上的某个同姓王朝的名字来定自己的国名,比如五代十国期间的北汉、南汉和十六国中的前赵的前身汉国,都是因为君主姓刘,就把国名叫为“汉”了。后唐也是如此。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则是称郭姓是姬姓的分支,而姬为周朝的帝王姓,所以定国名为周。真也算能攀附的。

没机会找到正统性的,则有按以下方法来了:

  1. 以地名为国名在中国的分裂时期很常见,比如十六国时期的前赵、翟魏、前燕、好几个凉国和秦国以及辽朝都是如此。

  2. 少数民族的国家则会自己搞个国名出来。比如元、金、清。

  3. 以宗教名,这个极其少见,但是明朝的明就是因为明教得来的。太平天国也有此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