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好,以下阐述供参考,祝早日康复。
从你提供的信息上看,我比较倾向于考虑乳腺囊性增生(即:乳腺病),但由于没有更多的相关化验和检查,所以并不排除乳腺炎或(和)其他疾病的可能。以下我给你介绍乳腺囊性增生病(也就是平时说的乳腺病)和急性乳腺炎两种疾病。
一、慢性囊性乳腺病(简称乳腺病,mastopathy),病因本病系体内女性激素代谢障碍,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部分乳腺实质成分中女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使乳房各部分的增生
程度参差不齐。
临床表现突出的表现是乳房胀痛和肿块,特点是部分病人具有周期性。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往往在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有时整个月经周期都有疼痛。体检发现一侧或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可局限于乳腺的一部分,也可分散于整个乳腺,肿块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本病病程较长,发展缓慢。
诊断根据以上临床表现,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本病有无恶变可能尚有争论,但重要的是乳腺癌与本病有同时存在的可能,为了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乳腺癌,应嘱病人每隔2^-3个月到医院复查。局限性乳腺增生病肿块明显时,要与乳腺癌相区别。后者肿块更明确,质地偏硬,与周围乳腺有较明显区别,有时有腋窝淋巴结肿大。
治疗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可用中药或中成药调理,包括疏肝理气,调和冲任及调正卵巢功能。常用如口服中药逍遥散3-9 g,每日3次。对局限性乳腺囊性增生病,应在月经后1周至10天内复查,若肿块变软、缩小或消退,则可予以观察并继续中药治疗。若肿块无明显消退者,或在观察过程中,对局部病灶有恶性病变可疑时,应予切除并作快速病理检查。如果有不典型上皮增生,则可结合其他因素决定手术范围,如有对侧乳腺癌或有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者,以及年龄大,肿块周围乳腺组织增生也较明显者,可作单纯乳房切除术。
二、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尤以初产妇更为多见,往往发生在产后3-v4周。
急性乳腺炎的发病,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乳汁淤积乳汁是理想的培养基,乳汁淤积将有利于人侵细菌的生长繁殖。
2.细菌人侵乳头破损或教裂,使细菌沿淋巴管人侵是感染的主要途径。细菌也可直接侵人乳管,上行至腺小叶而致感染。多数发生于初产妇,缺乏哺乳的经验。也可发生于断奶时,6个月以后的婴儿已长牙,易致乳头损伤。
急性乳腺炎临床表现:
病人感觉乳房疼痛、局部红肿、发热。随着炎症发展,病人可有寒战、高热、脉搏加快,常有患侧淋巴结肿大、压痛,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局部表现可有个体差异,应用抗菌药治疗的病人,局部症状可被掩盖。一般起初呈蜂窝织炎样表现,数天后可形成脓肿,脓肿可以是单房或多房性。脓肿可向外溃破,深部脓肿还可穿至乳房与胸肌间的疏松组织中,形成乳房病人多是产后哺乳的妇女,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脓毒症。
治疗原则是消除感染、排空乳汁。早期呈蜂窝织炎表现时不宜手术,但脓肿形成后仍仅以抗菌药治疗,则可致更多的乳腺组织受破坏。应在压痛最明显的炎症区进行穿刺,抽到脓液表示脓肿已形成,脓液应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呈蜂窝织炎表现而未形成脓肿之前,应用抗菌药可获得良好的结果。因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不必等待细菌培养的结果,应用青霉素治疗,或用耐青霉素酶的苯哩西林钠(新青霉素II),每次1g,每日4次肌注或静滴。若病人对青霉素过敏,则应用红霉素。如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则应重复穿刺以证明有无脓肿形成,以后可根据细菌培养结果指导选用抗菌药。抗菌药物可被分泌至乳汁,因此如四环素、氨基糖昔类、磺胺药和甲硝哇等药物应避免使用,因其能影响婴儿,而以应用青霉素、头抱菌素和红霉素为安全。中药治疗可用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物。
脓肿形成后,主要治疗措施是及时作脓肿切开引流。手术时要有良好的麻醉,为避免损伤乳管而形成乳屡,应作放射状切开,乳晕下脓肿应沿乳晕边缘作弧形切口,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可沿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经乳房后间隙引流之。切开后以手指轻轻分离脓肿的多房间隔,以利引流。脓腔较大时,可在脓腔的最低部位另加切口作对口引流。 一般不停止哺乳,因停止哺乳不仅影响婴儿的喂养,且提供了乳汁淤积的机会。但患侧乳房应停止哺乳,并以吸乳器吸尽乳汁,促使乳汁通畅排出,局部热敷以利早期炎症的消散。若感染严重或脓肿引流后并发乳瘩,应停止哺乳。可口服澳隐亭1. 25 mg,每日2次,服用7^14天,或己烯雌酚1-2 mg,每日3次,共2^-3日,或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每次2 mg,每日1次,至乳汁停止分泌为止。
预防关键在于避免乳汁淤积,防止乳头损伤,并保持其清洁。应加强孕期卫生宣教,指导产妇经常用温水、肥皂洗净两侧乳头。如有乳头内陷,可经常挤捏、提拉矫正之。要养成定时哺乳、婴儿不含乳头而睡等良好习惯。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如有淤积,可按摩或用吸乳器排尽乳汁。哺乳后应清洗乳头。乳头有破损或较裂要及时治疗。注意婴儿口腔卫生。
以上阐述供参考,祝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