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当时的历史发展来,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秦国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它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它不仅征服了六国,更在于他创造了如何将
已经在分裂的局面中习惯性地生活了数百年(也许上千年)的中国人(这
里的中国人不具有确定的含义)统一在一起的制度基础。我们设想中国一
直无法统一,那么时间的推移就会使文明在相独立基础上继续各自发展
,统一的民族性就根本无从谈起——如果我们考虑到两岸相隔绝已经引
起的严重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方面的问题和令人忧虑的趋势,我们就能够理
解秦始皇和铁血统一中国的历史价值,而当时的交通条件决定了人们之间
的直接交往要比现在落后百倍。这种价值不能从它在当时引起的东西去理
解,而应当从“创造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基础”和“开创中华民族和中华
文化延续下来的历史基础”这样角度去理解。也就是,如果没有上述统
一,中华民族就无法形成;如果没有上述统一,那么中国人的主体民族汉
族在历史上能否形成并延续下来便会成为严重的疑问,至于其文明的延续
就更成问题了。正因为如此,即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残暴、荒淫……
的皇帝(还好他不是),但是与在分裂的持续发展会使中国人和中国失去
历史基础的情况下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绩相比,那都算不了什么(在当时
的中国,将荆轲、屈原之类看成是爱国英雄是正确的,因为当时中国和中
国人都还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是进行中的事情,而绝不是完成了的事情
)。秦始皇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之父,民族之父——在此意义上,我认为
秦始皇陵应当永久保护,绝不能挖掘。因为子孙们出于历史的好奇而
挖开祖坟无论如何也是和中国人的基本道德相悖的。
秦始皇因为坑杀了一些列国的遗老遗少们(也许从当时历史角度来看
,他们是坚决的爱国者),烧了书生们喜欢的书籍,所以文人们出于“自
我保护和自我肯定”的需要,是恨透了秦始皇的,尽管没有秦始皇,他们
和他们的国家的历史基础就不存在。这些人的着眼点是秦始皇那个人的
具体行为感情方面的评价和某种自我中心主义的价值评价,而绝不是真正
客观地秦始皇的历史评价——秦始皇的客观的评价也许应该站在敌人
的角度上进行——站在一个一直试图灭亡中国但始终未能如愿的民族或者
国家的角度上,反思一下这个民族的形成和延续的历史根源,才能真正理
解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即“创造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基础”和“开创中华
民族和中华文化延续下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