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判断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然后判断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必须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交通事故都构成交通肇事罪的,那些没有违反交通规则和情节显著轻微的就不是。而只有构成交通肇事罪,才存在交通肇事逃逸的可能,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加重情节。
1、交通肇事罪的概念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A.主体要件方面: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一切直接从事交通运输业务和保证交通运输的人员以及非交通运输人员均可构成该罪的主体。
B.在主观要件上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罪名,在主观上只能是过失,如果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故意,那么就不是该种犯罪,而是相应地构成其他故意犯罪了,在处罚方面也比该罪要严重得多。
C.在客体要件上,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
D.客观要件。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大损失的行为。由此可见,本罪的客观方面是由以下4个相互不可分割的因素组成的:
a.必须在交通运输中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
b.必须发生重大事故,存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
c.严重后果必须由违章行为引起,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违反规章制度,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
假如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第二点交通肇事逃逸的讨论就可以省略。
2、交通肇事逃逸
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明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为逃避事故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一种违法行为。
有两种情况: 1、人和车都在事故发生后逃离事故现场;2、弃车逃逸,即当事人将车留在现场,人逃离事故现场。
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具备主观上的故意心理状态,客观上的逃跑行为,并要具备逃逸的时空要素。
首先要求行为人的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否则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只能作为定罪情节在确定其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时加以考虑;其次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已经发生交通肇事行为,如果对肇事不具有明知的,自然也不可能产生逃避法律追究的动机,也就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再次,对于虽然履行了对被害人的抢救义务,但是逃避责任查清认定的行为,仍然构成交通肇事逃逸。最后,所谓交通肇事逃逸主要是指自现场逃离,但也可以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后逃离,甚至在现场躲藏的情形。
假如构成交通肇事罪,你只要证明自己离开现场不是因为逃避法律责任即不成立交通肇事逃逸。
没事。这不算。
1 没有人员伤亡,
2 你自己也不知道
他找到你的话最多赔他修车的钱
绝对不算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