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主人公“方玄绰”是首善学校的教员,又在政府里兼作了一个“无关痛痒的官吏”。他先前“看见老辈威压青年”、“看见士兵打车夫”,总要愤愤的,现在却变了,见到此类现象“再没有什么不平了”,因为要转念想:“将来这少年有了儿孙时,大抵也要摆这架子罢,"“倘使这车夫当了兵,这兵拉了车,大抵也就这么打”。
这是一种可悲的思想倒退。然后作者慢慢展示了方玄绰产生现在这种想法的原因,其是因为“五四”以后他确实见到了种种类似的现象,方玄绰迷惘不解,于是觉得学生与官僚、车夫与兵士、老辈与青年,一旦地位发生了变化,就“差不多”。这“差不多”说,渐渐地成为他的口头禅和处世哲学,于是,他变得颓唐、变得浑浑噩噩起来。
鲁迅呐喊中的端午节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方弦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
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厕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尴不尬,左支右绌,颜面尽失。
从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采用的是轻松、幽默的讽刺笔调。通过描写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塑造的是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形象。而在中国的传统里,屈原是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代表,端午节又是纪念诗人屈原的。用端午节作题目,更加讽刺了主人公的浅薄和市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