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制毒成本开销巨大,由于每次作战都要使用数以十万计的弓箭,那浸泡毒箭的毒药起码也要几十车,再加上本来军费开销就大,之后还要花大价钱去制备毒药,制备毒箭耗资太大。
其次,据史书记载,最早使用毒箭的还是北方游牧民族,即把一种叫乌头的植物根部提取出的汁液涂抹在箭簇上。这种毒的特点是效果慢,只有每天服用才会致命。《三国志》记载说,关羽不知道哪年征战时中过毒箭,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后来才找军医治疗。显然,他中的毒应该和乌头类似,属于慢性毒药,不会直接要命。
因为剧毒毒药提取非常麻烦,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保存,保存不好,恐怕没整死敌军,自己一方反而全中毒了,得不偿失,这也就是快速毒药没有大规模普及的原因。
那为什么乌头毒箭也没有在历朝历代普及应用呢?因为药效慢制作复杂,性价比低。我们看兵马俑坑中的秦军箭簇,全是带倒刺的,所以古代中箭后的创伤远比毒药带来的伤害大,可能还没等毒发,中箭者就因创伤而截肢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