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余华之前小说的人来说,可能在除了思考小说中“文城”意义之外,还会对《文城》在余华系列作品中的“地位”感兴趣。90年代以来,余华已创作了五部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等。
虽然这两本书我都读过,但是我还是想推荐其他的几本书吧,关于余华老师所写的。下面介绍这三本书《兄弟》,第七天》《文城》。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小镇重组家庭中的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上半部分解释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性的泯灭,下半部分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性在社会中的扭曲与抗争。
是最近花了一点时间撸完了余华的《兄弟》,读完之后不知道该如何做评论,三言两语又怎么能说尽那个时代的辛与酸。在朋友的嘴里,听到那个时代给他的祖辈带来的心有余悸,我想,大概是梦里还是宋凡平的满脸的鲜血,时时刻刻醒来,四周仍然是旧时的记忆和场景,不知今夕何夕,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还活着。看文章的过程中,看到宋凡平和李兰结婚的时候,有人评论“当时有多幸福,事后就有多惨。”那种美好而细水长流的感情,我想无论是在那个时代,还是在我们这个时代,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想,有一个人陪我散步,有一个人陪我买菜,有一个人,看到我的伤和痛,不嫌弃,陪我很久很久。但是,我只有一个人呢,望着我悲伤的过往和白茫茫的未来。
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一个叫杨飞的人死去了,但他的灵魂似乎还没走远,他接到一通电话,殡仪馆的人抱怨他火化迟到,而即将被火化的竟是杨飞自己……他在去殡仪馆的路上经历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件,以及与生前亲友的爱恨离别。生活的不易、爱情的曲折、亲情的温暖……让活着的人无从找寻出口,只能在死后的世界里得到和解与救赎。
实话,这本书我是路过书店顺手买的,但是看的时候令我大为震撼,全书用一种轻松平淡的手法进行叙述,荒诞与现实交织,瞬间从虚幻的世界被拽到人世间,余华老师的精神世界真的令人钦佩,也许就是因为这个世界太现实,我们需要一些催眠来逃避现实。
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文城和文城补,一个以林祥福为主线,一个以小美为主线。家庭阔绰的林祥福,家有百亩良田,又有精巧的木工手艺,本来可以安稳度过一生,遇见了小美一切都变了。小美无缘无故的出现,又无缘无故的消失,并顺走了一半家产,之后身怀六甲回来生下女儿又再一次消失,林祥福带着女儿林百家去所谓的文城寻找小美,后来发现并没有文城,最后在溪镇落脚,在陈永良的帮助下找到立足之地并成立木器社,眼前事业稳步发展,不料时局动荡匪患无穷,商会会长顾益民被土匪劫去索要枪支,林祥福在送枪支的过程中被劫匪杀害,最后由田家兄弟把遗体送回故乡,落叶归根。对于林祥福来说最大的遗憾是最后都没有找到小美,即使曾经小美冰冷的尸体近在咫而他却不在。
花了将近4-5个小时读完了文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余华的新作,上次读的余华的作品还是5年前,大三读的《兄弟》,《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其写实风格和悲惨程度让我叹为观止,都是一口气读完。我很久不愿意看小说了,因为小说比较厚,看起来时间比较久,但我看过最厚的书,除了《平凡的世界》,那就是《兄弟》。我喜欢余华的风格,也喜欢他的故事。
《文城》这部作品,显然是蕴含着深意的,我也是匆匆读完,只能浅谈一下我的感受。读这本书之前,我没有看它的简介,我是在没有任何剧透的情况下读进去的。
余华的书大多有着这样的特点,读着读着就被吸引进去了,仿佛有股神秘的力量。当然,《文城》也不例外。
总结一下关于这样的书,我其实这种类型的书我看了很多,但我读了,余华老师所写的几本书中,其实我倒是挺喜欢的,尤其是《活着》,《平凡的世界》。余华老师在《纽约时报》的专栏里专门写是他们买不起正版的图书,只能买便宜的盗版图书。所以我在大学演讲时说过:如果这个巨大的贫穷人口问题不解决,我的书被盗版是应该的。”正如他所想说的那样,我看了关于他多大的书籍,他是懂得普通人看正版书籍,让他的书籍有了更多的观看。
我看的第一部现代文学作品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下面是我觉得和《平凡的世界》同样出色的现代文学作品:
陈忠实《白鹿原》
内容简介:
《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班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
推荐理由:
想起当初晚上在宿舍铺上读白鹿原,被白鹿原情节所深深吸引,《白鹿原》文笔比《平凡的世界》文笔稍逊,但是却比《平凡的世界》更加宏伟,历史跨度从清末到民国再到解放,其中更涉猎农民,厨师,木匠等等不同社会阶级的人物。
雷达《穆斯林的葬礼》
内容简介:
《穆斯林的葬礼》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在历史的背景下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为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
推荐理由:
《穆斯林的葬礼》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
贾平凹《秦腔》:
内容简介:
该小说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在历史的背景下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为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
推荐理由:
这本书读了很多遍,一开始读的时候有些读不下去的感觉,而且对内容和人物关系有点不容易理解,但是读过几遍之后,感觉写的非常真实。非常耐读的一本书,初读可能感觉乏味,读几遍之后会感觉回味无穷。
《许三观卖血记》
内容简介:
《许三观卖血记》中讲述了一个悲喜交加的感人故事。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小说中平凡的小人物挣扎于浮沉的时代,用他们并不厚实的臂膀不断拍打出激荡的浪花,观望着模糊的前路,而其间的苦难与悲情却又清晰可见,平凡之家的悲剧喜剧在余华细腻的笔触下显得可笑。
推荐理由:
如果你喜欢看余华的《活着》推荐看看他的《许三观卖血记》,同样写的是底层苦难,许三多给读者一次次的希望,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我个人更喜欢许三观多一点。
以上就是推荐的和《活着》《平凡的世界》类似的小说推荐。
当然,我很乐意为你推荐一些类似《活着》、《平凡的世界》这类有情感共鸣的小说。下面我主要以下推荐五部小说:
1. 《红高粱家族》——作者莫言
这是一部以大革命时期为背景,讲述士兵一家人的故事。
推荐理由:小说中自然融合了一些历史元素,但更多的是由人物刻画出的不同于一般的革命遭遇。莫言的笔法凑合,大气磅礴,又准,苍凉,不同于任何一个作者,当看完的最后一页时,一直有一种久久不能挥去的震动降临在我内心深处。
2. 《狂人日记》——作者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代表作有《阿Q正传》、《彷徨》、《药》等。
推荐理由:《狂人日记》以一个精神病患者名义写,主人公苏泊华在1830年通过日记形式表达自己“病态”的感受。日记没有标准月份,将作者的思想情感无序地展现出来,强烈的写作风格和最朴素的语言组合在一起,使得读者深受触动。
3. 《围城》——作者钱钟书
钱钟书是中国著名学者、文学家和教育家,这本书被称为20世纪中国小说的代表作。
推荐理由: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家庭和婚姻,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学者,他身边有赵一曼、申小明、秦淮淮等人,这些人展示着各种婚姻状态里的情感与命运。书中语言流畅,机智诙谐,替人们扫清精神上的忧虑。
4.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
这本书是中国文学现代化道路上的一颗明珠。
推荐理由:它是关于旧社会苦难的故事,通过几个不同的女性的故事来展现人们那个年代的苦难。萧红娴熟的用笔、强烈的对人性的关注和表达,点点滴滴的光芒将读者们深深地震撼。
5. 《白银时代》——作者王小波
推荐理由:这是王小波最后一部小说,讲述两个城市里的人们、他们之间的感情、爱情等。这本书到现在也是许多人神交的缘由。良好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的运用、悲剧的结局、真实的情感都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座不可挑战的文学珍品。
例如:我读《呼兰河传》观后感
《呼兰河传》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小说,故事情节令人信服,阅读体验也十分特别。小说通过几个女主人公的视角,描绘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内蒙古草原上的生活和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作者萧红娴熟的语言表达,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有一种情绪的流露,读者很容易沉迷于书籍中,读者会感受到书中人物的演变和内心世界的冲撞。小说的家族论述与乡土文学深度融合,揭示出了女子在那个年代的困境和她们的命运,但又不允许我们感伤太多,而是用文学的形式帮助我们了解两极分化的社会环境,把一年年漫长而枯燥的日子拼凑成一幅苦难之地的全景。小说中塑造的角色多而复杂,但也恰恰是这种细腻的描写让那个时代的历史变得更加丰富和鲜活。作者一笔一划细细刻画出每个人物的身份和历史,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性和社会审视。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意识到小说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精美的细节处理。小说中的情感起伏不断,时而萦绕在悲伤的情感中,时而闪现出火爆、欢笑的色彩,描绘出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人物鲜明、充满个性和生命力,人性和社会的冲突和对抗也让人们在体验中深感疼痛和敬意。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小说,它无视历史的瑕疵,关注内在的美与精彩。人物与社会结合在一起,让读者感觉自己正在讲述故事。通过小说,读者能够领略到那个年代生活方式的苦与乐,感悟人性的真谛,在阅读中得到心灵的宁静。
总结:以上五部小说,跨越了不同时期,但却有着共同的内在表达,即人们的苦难和经历。这些小说都展示了至真的情感,对现实和时间的敏锐观察,以及深刻的思索。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尽管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但情感的共通点却奇妙地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这使得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共鸣和思索,在阅读中得到心灵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