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全身麻醉;复苏期;护理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4-0611-02 中图分类号:R 614.204.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4.074
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全身麻醉在麻醉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静脉复合麻醉由于安全、可靠、可控性强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而全麻复苏期间病人的安全护理,则是保障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复苏室(PACU)2012年3月收治全麻术后带气管插管的复苏病人327例,经过细心观察和精心护理,均安全返回病房,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12年3月我院PACU收治全麻术后带气管插管的复苏病人327例,其中男162例,女165例,年龄1~89岁,平均年龄45.50岁。肝胆外科手术108例,骨科手术81例,泌尿外科手术69例,普通外科手术64例,脑外科手术2例,内科纤支镜检术3例。
护理措施
1.临床观察 全身麻醉术后复苏期是麻醉后重要生理功能全面恢复期,手术结束、麻醉终止并不意味着麻醉作用的消失和主要生理功能的完全复原,此期病人的保护性反射不足,其潜在的危险性并不亚于麻醉诱导期。因此病人入PACU进行复苏时,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听诊双肺呼吸音的情况,以及神志、瞳孔、面色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呼吸循环的护理 观察、记录气管插管的位置,并妥善固定,防止气管插管扭曲、脱出或滑入一侧支气管;听诊双肺呼吸音的情况;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保证氧气的供给。手术期病人的体温由于受麻醉药物的影响,加上手术部位暴露时间过长,以及环境温度过低,容易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低温和寒战。因此术后患者应注意保暖,天气寒冷时应提高室内温度,必要时应用电热毯预热床单。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要保证呼吸机的正常运转;注意呼吸机的各个环节有无漏气;防止呼吸机管道扭曲、呼吸机接头与气管插管脱开;正确设置呼吸机参数;正确处理呼吸机报警;听诊双肺呼吸音有无啰音,适时吸痰。患者自主呼吸恢复且呼吸动度好时及时停用呼吸机。
开放静脉通道,保证静脉输液通畅,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
3.伤口的护理 观察患者术区伤口的情况,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渗血多时通知医生查找原因,并及时更换。骨科手术病人还应重点观察末梢循环及肢端感觉、运动的情况,及时发现神经、肌腱有无损伤。人工髋关节置换者保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两腿之间放一厚枕,以防患肢外旋而使关节脱位。安置了伤口引流的患者,注意观察引流的情况,保持引流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折叠、扭曲、脱落。记录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如果引流的血性液持续增多,要警惕伤口有活动性出血,需要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及时处理。
4.拔除气管插管的护理 ①严格掌握拔除气管插管的指征:意识及肌力恢复,根据指令可睁眼、开口、舌外伸、握手等,且握拳有力,上肢可抬高持续10秒以上;自主呼吸恢复良好,无呼吸困难的表现;咽喉反射恢复,即吞咽反射存在;鼻腔、口腔及气道内无分泌物;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清晰;生命体征稳定。必须严格掌握好拔管指征,否则极易出现呼吸困难造成严重后果。如果病人意识恢复不理想,又不能耐受气管插管,则可适当应用镇静剂,待病人情况稳定后再行拔管。拔管时动作轻柔,拔管后给予氧气面罩供氧,同时还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喉头水肿、声音嘶哑、舌后坠的表现。必要时重新插管。本组8例患者拔管后出现舌后坠,经托下颌或安置口咽通气管道后,呼吸道梗阻症状均得到改善。
②了解术中手术及麻醉用药情况:全麻病人在送入PACU复苏时,应向手术护士及麻醉师了解患者术前有无基础疾病、术中手术情况及麻醉用药情况、麻醉插管的难度等,以确定拔管时机。
③妥善固定:全麻苏醒过程中,绝大部分病人对气管插管的刺激不能耐受,出现呛咳、躁动、挣扎等痛苦表现,有的甚至将气管插管自行拔出。因此,病人入PACU复苏的同时,应正确使用约束带约束病人的四肢,并加用床档保护,防止病人坠床、自行拔管等不良后果的发生。
5.心理护理 根据准确期望理论,向病人提供某种应激医疗手术的真实信息,将会减轻病人由于不了解手术而产生的害怕情绪,使其忍耐性增强[1]。本组5例患者,由于肌松剂的残余作用,拔管后自觉不能呼吸,加上环境的改变,内心极度害怕,经过及时向病人提供手术结束的信息,并告知病人所处科室,手术情况,床旁有医生护士守护,同时告知病人正确呼吸的重要性,从而消除了恐惧、害怕心理,使其耐受性增强,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全麻诱导时,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已受到临床广泛重视。全麻苏醒期的应激反应,包括导管刺激、吸痰、伤口疼痛、导尿管和胃管的刺激、躁动、挣扎、植物神经释放反应、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和反射等综合因素[2]。因此拔管前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确保病人安全。在全麻复苏期间,首先应注意观察病人神志变化,清醒状况。可通过观察病人瞳孔、神经反射、脉搏、呼吸等来估计麻醉深度。如瞳孔小,浅反射消失,脉搏慢,呼吸深而均匀,表示麻醉程度尚深,短时间内不会苏醒。反之,瞳孔转大或正常,睫反射存在,眼球转动灵活,脉搏略速,呼吸浅、速且不规则,表示病人即将苏醒。此时护士要加强巡视,警惕病人躁动,特别注意病人安全,防止坠床[3]。本组病人复苏期间生命体征稳定,完全清醒,能按吩咐咳嗽并进行肢体运动,安全返回病房。
总之,全麻复苏期是麻醉状态的延续,是一个病情变化迅速而复杂的过程,患者在瞬间即可出现严重的、致命的并发症。复苏室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和应急能力,严密守护在病人床旁,保证医疗安全,减轻病人的痛苦和负担。
参考文献
[1]吴均林,林大熙,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9.
[2]祝惠琴.全麻苏醒期病人的应激反应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3,18(2):127.
[3]李学增.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9.
(收稿日期:2012-04-08 修回日期:2012-07-16)
(编辑:崔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