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司马懿对曹爽出兵的时候已经将理字占尽,如果曹爽反抗,那么就是被冠上了谋朝篡位的罪名,而且曹芳也会因他反抗而遇险。
在曹睿去世后,年仅几岁的曹芳继位,而他的辅佐大臣是曹真之子曹爽,司马懿乃是曹爽的杀父仇人,所以曹爽在得势之后就想置司马懿于死地,而司马懿当然不会束手就擒。
司马懿设计让静姝分娩的时候难产而死,自己装作受不了打击而中风,于是消息传到了曹爽的耳中,认为司马懿就要死了,于是启奏皇帝,想让皇帝和自己出城一起去祭祖,其实就是为了让司马懿的死亡显得凄凉,而且也能够告慰祖先祸害曹魏的司马懿已经死了。
但是司马懿趁城内没有大军,直接派兵包围了皇宫,兵谏太后,让太后下口谕:曹爽乃是逆贼,祸患朝纲,今派司马懿清君侧。太后只能顺从,请求司马懿可以杀掉曹爽,但是不要伤害曹芳。
当司马懿带兵来到曹芳面前,曹爽勃然大怒,才反应过来司马懿原来是诈病,准备想和司马懿顽强拼搏,但是转念一想,曹芳就在自己身边,如果自己动手,很容易让司马懿乱剑杀死曹芳,而且当时他带的兵也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所以只能放弃抵抗,任凭司马懿侮辱自己,最后也死在了司马懿的手上。
因为没有战乱,所以曹芳在这个场合中也没有死,只是被司马懿做成了傀儡皇帝,如果曹爽反抗,其实曹魏就结束的更早。
因为曹爽的家眷被挟持,另外他误认为司马懿不会杀他,而且曹爽没有绝对的把握打赢司马懿,所以他一直不敢跟司马懿决一死战,最后只能把自己的位置拱手让人,他也只能接受失败的命运。
第一点就是曹爽的家人全都被司马懿控制住,所以曹爽不敢贸然进攻。当时曹爽正在城外打猎,而司马懿则留守在城内,他正在考虑自己的出路。曹爽当时已经对司马懿起了杀心,所以司马懿决定先下手为强,当曹爽听到消息急忙赶回来时,被司马懿以家人的性命相威胁,果然镇住了曹爽,令他犹豫不决。
第二点就是曹爽没有认清司马懿的性格,才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曹爽原本以为只要自己投降的话,司马懿应该会放过自己和家人们;另外曹爽自认为自己以前对司马懿还是不错的,虽然撤了司马懿的官职,但自己至少没有迫害他的家人吧;然而司马懿却不这么想,他认为曹爽活着对自己始终是个威胁,所以他必须除掉曹爽,免得夜长梦多,于是曹爽就这样白白葬送自己的性命和江山。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曹爽没有足够的军队可以对付司马懿,自己肯定打不过他。司马懿拥有过人的谋略,更是一个打仗的能手,而曹爽则是养尊处优的君主,根本没有什么作战的经验;另外自己出城打猎,身边只有一小部分随从跟着,而司马懿则在城内掌握大批军队;因此无论进攻与否,曹爽都注定是斗不过司马懿的,最后只能举起自己的双手向司马懿投降。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要先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当时处于三国后期,曹爽身为曹氏宗族,手握大权,我觉得曹爽他之所以能够在魏明帝曹叡死后与司马懿一起获得托孤大臣的地位,完全是因为姓得好、姓得妙,巧好生在曹家。再加上曹爽能力有限,在对蜀汉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导致民怨沸腾,将士离心,而反观司马懿呢,他活了大半辈子,一直隐忍不发,而在对蜀汉的作战中,稳扎稳打,多次扭转了局势,造成了司马懿在军中的势力强大,再加上曹爽在魏明帝曹叡死后,排挤司马懿,专权乱政,得罪了很多人。当他陷入“高平陵之变”的困境时,除了亲兄弟和几个死党,几乎没人站在他这边。而在朝廷之中,司马孚、司马师等司马家族的成员自然义无反顾地站在司马懿一边。朝中的许多重臣也都投靠司马懿。
因此可以说司马懿获得了地方士族的支持,手握大权的重臣的拥护拥护,再加上“高平陵之变”发生得太过突然,当时的曹爽难以召集足够的人马前往许昌,而曹爽在高平陵只有几千屯田兵士担任守卫,这点士兵根本就不够打,更别说要带到许昌去了,加上司马懿得到了太后的旨意,司马懿知道曹爽的恃强凌弱的本性,就派人游说曹爽,最终曹爽抵不住诱惑,选择了投降。
曹爽为人不适合玩政治为人没主见没才学不识人城府不深狂妄自大鼠目寸光身边多是争风吃醋美真本事的人主要是没懂打仗的人随大流惜命贪财见自己家人被抓心中没底就投降恋女色最主要的是天子在对方手中没有自己的嫡系人马威望不比其父曹真有人也未必能指挥的动再说难保司马懿没留后手
那叫拱手投降嘛,司马懿当时挟持了太后,以太后名义发布诏书,清君侧,曹爽虽然有军队,但是不在身边啊,司马懿把曹爽抓住了,下面军队也只能继续服从于王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