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和演讲有什么区别?

2025-05-17 16:26:3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一.作为语言艺术,演讲语言和朗读语言都必须达到很高的的要求,它们在遣词造句方面都必须做到准确简洁,并力求生动形象。但两者又有区别。演讲所运用的语言,一般要求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形象准确,生动活泼,接近日常的口语,尽量不用生僻词语,文言词语,是一种介于日常口头语言与书面语之间的高级语言。忌用复杂的多重复句,语速随情感的变化而快,慢,注重于自然流畅。朗读的语言,多是规范化的书面语或典雅华丽的文学语言,讲求的是凝练,含蓄,深沉,优美,如哥似咏,讲求节奏的舒展,韵律的骏永,以便给读者留下韵味,使听众陶醉和深思。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中的“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使用短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矛头直接志向反动派和特务走狗。 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语言优美,富于节奏性,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二.演讲语言注重在融“说理,抒情,鼓动”于一体,而朗读语言则偏重于抒情。“说理”,是说演讲者要通过语言来阐明观点和理由说服听众。“抒情”,是说演讲者通过语言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听众,并引起其共鸣。“鼓动”是说演讲者注意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起来。 如《最后一次演讲》中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象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就是为了鼓动千千万万的有志青年要有随时为民主,为国家牺牲的精神!而朱自清的《匆匆》开头写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运用三个排比句式把时光的匆匆写了出来,只带有“抒情”,而没有“鼓动”和“说理”。 三,演讲语言的词句还可以做临时变动,而朗诵语言的词句则不允许变动。一次演讲,虽然可以先确定题目和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由于紧张而忘记演讲词,由于场内的环境发生意外,或者突然来了灵感等等,演讲的内容可能会发生变化。而朗读就不同了,其内容一般都是事先确定的,或是演讲者自己所写,或是来自名家的篇章,不能改动,如果改动了,就会失去了作者原来的韵味。如朗读《再别康桥》中的句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就不能将“轻轻”改为“悄悄”。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中的“悄悄”又不能改为“轻轻”。如果改动了,就使作者的创作意图变了,也就失去了作者诗歌的确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味道就变了

回答2:

演讲讲究气势和分度,朗诵要求情感合适,要求有感情的读,而演讲要求是说服力,是压倒对方的气势 演讲的本质 什么是演讲?是以宣传鼓动为目的,带艺术性的严肃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演讲者面对听众,以有声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以态势语言为辅助形式,系统、鲜明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演讲与朗诵的范畴不同,... 演讲与表演性朗诵的区别: 首先是选题上的区别。演讲的选题一定要与社会热点、社会重大问题结合在一起。 第二是体裁上的区别。朗诵可以是诗歌,可以是话剧、电影片断,可以是散文。 第三是即兴上的区别。演讲有即兴演讲,而朗诵通常都是现成的、早已有人写好的作品。 第四后是音乐上的区别,朗诵可以配乐,甚至还可以配舞,而演讲不可能。 第五就是艺术性上的区别,演讲可以不考虑艺术性,而朗诵必须要显示艺术性

回答3:

1、语体的区别:\r\n演讲与朗诵,是两种不同的口头表达样式或者说不同的表达语体。\r\n演讲是口头知识性语体或政论语体,是论述社会政治问题、政治事件、社会文化现象、社会道德等的评论性语体。语言上多用陈述句、祈使句、复句。\r\n朗诵是口头文艺语体。是虚构和想象中的情境和情感的再现和表现。\r\n\r\n2、目的、功用的区别:\r\n演讲是社会政治、经济、道德、教育领域活动的需要。是用语言说服听众接受一定的观念、思想,“是说听众认识真实的情况”(伊索克拉底语),演讲是为了让听众信服你阐述的道理。改变或形成受众的态度、激发受众的行动欲望。\r\n朗诵是艺术审美活动的需要。朗诵目的是带给受众艺术欣赏。主要以形象性、抒情性、美感性为其基本特征。\r\n\r\n3、受众期待的区别:\r\n演讲接受过程中,受众心理是对演讲者所说的内容“真实”“对演讲者表现的“真诚”的期待。\r\n朗诵接受过程中。受众心理是对朗诵内容形式的“审美的”、“趣味”的期待。\r\n这种受众期待的差异,规范着表达者的感觉、思维、和表达。所以,演讲追求生活或逻辑的真实或真实感,朗诵则允许和需要想象和虚构。\r\n\r\n4、身份和身份感区别:\r\n演讲的表达是非表演性的,演讲不能扮演角色,演讲过程中只有一个自我,演讲者自己永远是自己,即使是演讲中在学某一角色行为或说角色的语言,也是在以“我”即演讲者的身份在“学”其样子或转述角色语言。\r\n朗诵是表演:扮演角色,第二自我。不管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主张演员与角色合一。是在还是布莱希特“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朗诵是为作品感动,进入角色、抒发角色的感情,进而感染受众。\r\n\r\n5、表达者状态区别:\r\n演讲人是在自己的身份中,始终在思考、在与受众直接交流。\r\n朗诵者扮成角色。在角色的身份、角色性格和行为中,抒情、思考、自语、注视等。艺术感情境感\r\n\r\n6、思维方式的差别:\r\n演讲主导思维是逻辑思维。\r\n朗诵主导思维是形象思维。\r\n虽然朗诵也有逻辑思维的因素,演讲也有形象思维的因素。\r\n\r\n7、表达情境感的区别:\r\n演讲的情境感,主要是在现场的情境中。\r\n朗诵的情境感,主要是在作品的情境中。\r\n\r\n8、对象感的区别:\r\n演讲者直接和现场受众直接交流。时刻要对受众说的感觉。演讲者需要心中时刻有受众。\r\n朗诵者以角色的身份和观众间接交流。而且这种交流只有在一种“告诉”情境中才需要。更多的时候,朗诵者需要忘记受众,心中只有作品情境和语言。\r\n\r\n9、字音处理上的区别:从语言表达上区别朗诵和演讲,最根本看字音:字尾后的拖音即靠音的波形“靠音“形象的说就是字尾后便又有尾巴。(所谓“靠音“请参考十三辙开声法的解释)。演讲的靠音相对来说是直线型的,一拐弯就是朗诵腔了。朗诵的靠音是曲线型的,带拐弯的。所以,相对来说朗诵更具有音乐感和咏唱性。\r\n\r\n10停连处理的区别:演讲的停连以语意停顿、语法停顿为主,而朗诵则以情感停顿、乐律停顿为主。相对来说,在语句的整散关系上,朗诵要比演讲变化更多更大。\r\n\r\n11、重音处理的区别:演讲的重音以语意重音、语法重音为主,而朗诵则以情感重音、乐感重音为主。\r\n靠音。在唱字的拖长音时,必须使用“形似音”,它能制约字的归音无法扣死,保证字的归音能强,能弱,运用自如。它可以使演员的境界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形似音”在汉字当中也是一个字,如果在唱词当中出现“形似音”的字时,那它的“形似音”就是本字的归音,也就是“闭声字”。因为,它能使“开声字”不至于跑掉,起着扣着“开声字”的作用。因为“形似音”都是“开声字”,而本字归音是“闭声字”,“形似音”是“开声字”,喉部处于开声状态是松弛的,字音易跑,本字归音喉部处于“关闭式”容易扣死,所以在演唱时,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谁也离不开谁。无论中国的戏曲,歌曲,还是外国歌曲,谁也离不开“靠音字”和“形似音”,如果你把“形似音”真正搞通,就是不懂外语,你也能清楚的辨别出演唱者的声音是否通,不管哪个国家的戏曲或歌曲,都是以声音为主的,他们发出来的声音按中国的十三道辙来套用,完全可以把他们的声音按十三道辙清楚,准确的归类,那他的声音好坏也就明显可见了(这仅指“形似音”而言)。\r\n“形似音”是汉字归音的“靠音字”与十三道辙是紧密联系的,“靠音字”和“形似音”是没有国界的,虽然国际上语言文字各异,但就发出来的音韵世界上全是一样的,哪国没有阿音,依音等等。

回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