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结晶分离作用的制约因素

2025-05-19 10:19:4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对Skaergaard和Bushiveld等大型层状侵入体的研究表明,岩浆结晶分离作用是岩浆演化的一种重要形式(Wager and Brown,1968)。在火成岩石学的研究中,一般是根据岩石的化学变异来推断是否发生过结晶分异作用,而且认为结晶分异的主要机理是晶体在牛顿流体中的重力分离。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岩浆是一种非牛顿流体。晶体能否发生重力分离,不仅与晶体和流体相间的密度差及晶体大小有关,还与岩浆黏度和屈服强度有关。而岩浆的流变学性质又受岩浆成分、晶体含量和物理化学条件等的限制。因此,温度、压力、构造环境和和岩浆上升速度等对结晶分离作用都有影响。结晶分离是这样的过程:随着温度的降低,晶体从岩浆中晶出,由于晶体密度大于岩浆而下沉,堆积在岩浆房底部,形成似层状的由不同矿物和不同矿物组合堆积组成的堆晶岩序列(cumulate),(残余)岩浆成分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岩浆结晶分离过程中,矿物和岩浆的密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表13.1)。重力场中的密度差(△p)将产生重力分异作用,直接影响到熔体在介质中的运移上升和矿物晶体在岩浆房中的移动。火成岩及其熔体的密度主要取决于矿物组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结晶程度、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卡迈克尔等,1982)。

岩浆结晶分离作用的研究表明,重力分离作用不仅与晶体的密度、岩浆的黏性有关,还与晶体的大小有关。因为,只有当晶体生长到足够大时,才能克服岩浆的屈服强度而下沉(马昌前,1989)。计算表明,夏威夷玄武岩的斑晶大小在2~3 mm之间,仍然不足以发生重力下沉(引自马昌前,1989)。而且,岩浆成分愈酸性,屈服强度越大。因此,花岗岩中微小的副矿物是很难结晶分离的。任何堆晶岩,如果主要由斜长石、辉石和橄榄石组成,其Zr、P、Ti、Fe含量通常非常低,暗示锆石、磷灰石、钛铁矿和磁铁矿很少与上述堆晶的造岩矿物一道晶出。当然,可能还有一种原因,即上述元素未达到饱和,故而未能结晶。而通常的情况是,在残余岩浆中上述元素的含量很高。薄片中观察副矿物自形程度很好,说明其是较早晶出的,而且其密度不仅远远大于岩浆(玄武质和花岗质岩浆),而且大于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表13.1)。堆晶岩薄片观察表明,上述副矿物多出现在堆晶矿物间隙的残余岩浆中,而很少被包裹在堆积晶体内部。因此,岩浆发生(重力)结晶分离作用,通常指的是造岩矿物而非副矿物。副矿物由于晶体太小通常呈“浮尘状”飘浮在岩浆中。

玄武质岩浆可以发生充分的结晶分离作用,如果岩浆状态能够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允许晶体从容结晶的话。许多有关结晶分离作用的认识即是从对玄武质岩浆的研究得出来的。由于花岗质岩浆很难发生结晶分离作用,因此,许多适合玄武质岩浆结晶分离作用的规律不能应用于花岗岩。有人认为,高分异的花岗岩形成的温度很高,不能排除结晶分离的可能性。本书对此持保留态度,因为,许多高分异岩浆是高硅的花岗质岩浆,其黏性更大,发生结晶分离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我们认为,中酸性岩浆发生矿物分离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发生(重力)结晶分离作用是非常困难的。例如,随着温度的降低,角闪石、黑云母和白云母可以依次从岩浆中结晶出来,虽然它们的密度都比花岗质岩浆大(表13.1),但是,由于岩浆的黏性很高,阻止了它们的下沉。因此,在自然界我们很难见到由角闪石组成的(与花岗岩伴生的)堆晶岩,也很难见到由黑云母和白云母以及由斜长石组成的(与花岗岩伴生的)堆晶岩。但是,如果岩浆处于侵位过程中,岩浆作为“晶粥”发生流动时,由于流变学的特点,不同矿物晶体会由于其流动受阻的情况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位移,使一部分矿物集中或分散,从而造成花岗岩不同部位结构的变化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这种情况谓之“流动分异作用”。流动分异作用发生在岩浆流动过程中,流动分异的程度取决于岩浆流动的速度、黏度以及岩浆通道的宽度和形状(卡迈克尔等,1982)。流动分异(分离)对岩浆成分的影响是肯定的,因为野外可以见到许多流线、流面构造。花岗质岩浆流动分异主要表现为组成矿物的再分配,从而导致岩浆成分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的范围可能很有限,不大可能使岩浆从安山质变为花岗质成分。此外,许多花岗质岩浆在结晶时,会由于结晶作用而产生成分对流,也可能产生与流体分异同样的效果,这一机制特别是对较大的花岗岩体来说可能是不应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