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发物”的观点远不会造成世界范围的影响,却深远的影响着我们的民间大众的认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有关“发物”的一些认识分析如下。
第一, 经典书籍上没有“发物”的概念,而是民间误传。
绝大部分听到“发物”一词来源于病友及家属口中。查阅《黄帝内经》、《辞海》、《中华字典》等经典书籍和工具书,并未找到“发物”的解释。也就是说,祖国经典文书中是没有“发物”一说。《黄帝内经》和《辞海》中有发散之物和发表之物等描述,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发物”,特别是《辞海》所罗列的字、词应是最为 广泛的,无论查哪一个字、哪一个词都没有发现。这就是说祖国经典中并无此记录。这验证了“发物”是民间误传的词语。
第二, 百度上的“发物”概念,相对符合现代科学理念的观点,与民间所传的“发物”概念不同,但应澄清医学上没有“发物”的概念。
通过强大的网络,我在百度上找到的“发物”这一词条,并得到了解释如下:发物是指富于营养或有刺激性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
在通常情况下“发物”也是食物,适量食用对大多数人不会产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适,只是对某些特殊体质以及与其相关的某些疾病才会诱使发病。我认为,百度对“发物”的解释还是比较中肯的,但有必要澄清楚的是,医学上没有民间传言的所谓“发物”。
百度按照食物的性能分为七大类:一为发热之物,如薤、姜、花椒、胡椒、羊肉、狗肉等;二为发风之物,如虾、蟹、鹅、鸡蛋、椿芽等;三是发湿热之物,如饴糖、 糯米、猪肉等;四是发冷积之物,如西瓜、梨、柿等各种生冷之品;五是发动血之物,如海椒、胡椒等;六是发滞气之物,如羊肉、莲子、芡实等;七是民间长期实 用结论性发物,如魔芋,芋头,泡菜,香菜,韭菜等。而这些分法则在《黄帝内经》上是有描述的,但不是民间流传的普遍意义的所谓“发物”。第三, 医学上有针对某一疾病或某一手术后的“饮食禁忌”,而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物”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