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礼监掌印是一把手,称为司礼太监,下面还有秉笔和随堂太监若干。按制一般是司礼监第二或第三号人物兼任东厂太监,这样做主要是平衡作用,防止司礼太监独揽大权,但也有例外如刘瑾、冯保、魏忠贤等;同时为了制衡司礼监,皇城内的防务大权是由御马监负责(掌管了三卫兵马),也是一个位高权重的部门。其实在明中叶之前,也就是英宗之前,司礼监还不是二十四司之首,那时候是内官监掌管内廷,最有名的就是郑和,他是朱棣最信任的太监。到了宣宗时为了提高宦官们的业务水平,开设了内书堂交宦官们读书认字,请的先生叫王振,也是大名鼎鼎的太监,呵呵。之后内廷的大权才慢慢转移到司礼监。
掌印的权利要大些…虽然秉笔掌管东厂但是掌印才是老大…要不你看冯保为嘛费尽心思要当掌印…就是高拱总是找别的当掌印…冯保才和张居正结盟的
明朝明宣宗时期,明宣宗为了压制内阁的权势,将国家决策分为“票拟”“批红”两个部分,票拟是内阁阁员拟定对事情的处理意见,以蓝笔书写。呈上后请皇帝审批,由于皇帝审批用红笔,所以叫“批红”,然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都懒于政事,于是“批红”的权力落到了太监手里。
司礼监秉笔太监,负责用红笔批示处理意见是否可以执行。然而秉笔太监却不是说了算的,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要再次审核一次,如果认为可以,就盖上公章。如果认为不好,有权打回去重新批红。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太监中的一号人物,如果大臣要反对也没办法,因为他们送上去的奏章都要经过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审核,他们告的人偏偏就是审核的人,所以当然必输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