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测分几个阶段

2025-05-20 16:14:0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地震前兆观测
  根据地震前兆监测设施所提供的资料,经过一定的处理,提取异常,预报地震。常见的前兆监测手段有:地下水观测、地形变观测、电磁场观测等。
宏观异常
  通过人的感官所能发现的一类地震前异常现象。主要包括动物的习性异常,地下水水位的涨落、水井翻花冒泡、浮油花、变色、地光、火球、果树重花等。大面积、短时间内大量出现这类异常现象,是最准确的地震来临的信号。相信随着地震科普知识和通讯设施的不断普及,利用宏观异常预报地震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为了不同的用途和目的,我们地震预报分了四个类型。按照国家的标准说法,对十年以后的破坏型地震预报,我们叫长期预报。两年以后的叫周期预报,三个月以后的叫短期预报,十天左右以后的叫临震预报。
长期预报
  是对某一地区今后数年到数十年强震形势的粗略估计与概率性预测。主要依据是对历史地震活动资料的统计分析,对现今地质构造活动(尤其是断层)背景、地震活动背景、其他地球物理场的变化背景、地壳形变(幅度、速率、方向等)的观测研究,并考虑到天体运动、地球自转等因素。通过断层活动与其他这些因素的组合特征及发展趋势,对区内的发震可能性及其变化方式进行分析,提出长期性的趋势预报意见。以此为基础,才可在监测力量较强、资料较多的地区进行地震三要素的中、短期定量预报。由于 地动仪
中国地域辽阔,监测与研究力量有限,因此在长期预报中就要有所侧重,注意强震的地震地质标记,如大地构造的边界带、新构造差异活动带、活动断裂带、断陷盆地、地壳厚度变异带、壳内低速层(在地壳岩石圈之下,上地幔上部,大约60~250km深处有一地震波速局部降低的圈层,叫低速层)、地壳形变幅度、速度、强度等。强震多发生在活动断裂的端点、拐点、交点、闭锁点等部位。
短、临预报阶段
  除继续追踪监视中期与短期异常的发展变化外,还应从时空两方面进一步核定与分析各类异常的数量、比例、持续时间、变化速率、异常幅度、转折、加速或恢复时间等特征量,临震阶段尤其要注意突发性异常的这些特征。突发性异常既包括原有中、短期趋势异常、新的大幅度加速、转折或恢复,也包括新出现的前兆突跳、阶跃和有一定数量与范围的宏观异常现象,如地下水的突然升降、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水、气、油的喷发,动物习性异常,声、光、电异常及气象要素的突变等。应综合分析突发性异常的总体特征,如各类突发性异常出现时间的准同步性特征;异常频次、强度等随时间的变化;突发性异常在空间分布上的相对集中性,异常分布与构造的相关性,异常数量与项目的比例等。继续修正已有的地震三要素,地震三要素指(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与震级,它是地震预报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密切监视预报区及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动态,尤其是当监视区出现显著的震群活动时,应立即运用多项判据判定是否为前震活动。   在中强以上地震或其他有重要意义的突发性震情(如中小震群活动)发生后,要迅速而准确、完整地确定地震的基本参数,给出地震序列资料及相应的基本图件,如M-t图、N-t图等。确定宏观震中位置、烈度等值线与极震区长轴方向等;分析震区周围地震前后微、宏观异常变化,空区、条带、波速等震前区域中、短期地震异常背景及其他中、短、临前兆异常与已发生地震的三要素对应关系,分析本区历史地震的活动复发周期、地震类型及与临区地震活动的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