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非营利组织的兴起有何影响?

2025-05-18 17:13:4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中国文化对非营利组织文化的影响
  
  (一)非营利组织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通点
  “文化并不简单的是意识观念和思想方式的问题,它像血脉一样熔铸在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和社会存在的各个领域中,自发的左右着人们的行动。”[2]非营利组织的文化突出的是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志愿性以及服务性。非营利组织的文化旨在营造出一个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这个组织并不以自身的盈利为存在的目的。从非营利组织的文化与特点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点。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成果的总和。”[3]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处事的根本出发点,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历史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内涵与精髓上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文化在本质上是共通的。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是古代文化理论所追求的终极社会模式,是一种人人平等、互相友爱的、互助互利的社会,这与现代的非营利组织文化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社会资源实现优化分配终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是殊途同归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国传统文化君子情怀的具体体现;推己及人,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操,更是与现今非营利组织所提出的志愿性、奉献性是不谋而合的。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孕育深厚的互助互利、志愿精神的传统,是一种非营利精神的抽象化表达。
  因此,非营利性,不仅仅是非营利组织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浓缩。非营利组织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融点也基于此。非营利组织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都体现出一种先进性,是一种精神上意识上的建设,都是“仁”的具体表达与承载。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大同”还是非营利文化“志愿性”都深刻的指引着社会与组织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因此,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关系,相反,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健康发展需要汲取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理论建设。

回答2:

中国传bai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du面:

一. 启发民族性的全社zhi会的文化自觉

改革开放以来dao,全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变得更加多样化,亟需在多元之中立主导,多样之中求统一。这就需要确立国家主导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就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文化稳定性的力量无可比拟

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对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认识。“四个自信”同向而行、相互影响、相互印证。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对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理解得更为深刻。

三. 对“非遗”要有效传承和发展

从社会层面来说,全社会对“非遗”的挖掘、保护、利用和创新,拥有前所未有的热情。这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社会动力源。

四. 进入品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时代

如果每人都能消费有品质的生活,那就是过上了美好生活。精神消费,就是在解决“吃饭问题”之后,要解决“精神食粮”的问题。

五. 对外交流要有强大自信的心理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我们拥有极其丰厚的素材和内容。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我们的文化不只是中国人接受,许多理念在全世界也拥有共识。

回答3:

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在近几年已成为世界性话题。小到社区的邻里纠纷垃圾分类,大到各种国际纷争和区域冲突,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涉及到这些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本文将在中国国情下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关键词:组织 非营利 发展 作用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非营利组织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中译,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1]。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非营利组织都并非是一个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术语,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 · 萨拉蒙(Lester Salamon)教授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5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这一定义被用于萨拉蒙教授主持的对全球42个国家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后来常为人们所引用。在这一定义的5个特性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组织性被视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定义中国非营利组织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

回答4:

1、非营利组织是多元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者。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中国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治理理念已开始渗透到国家的社会政治观念中来,新型的公共管理范式正在逐步形成,大量的公共管理职能可以由非营利组织承担下来,由此可以逐步使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多元主体产生互动,形成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自治化的新的社会治理格局。在多元治理结构中,非营利组织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非营利组织在政治生活中既制约政府权力,又提供政府的合法性,是政府的政治合作者。

非营利组织的成长不仅推动了国家和政府不断禅让社会权力,而且成为政府职能转变和承载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成为政府职能或工作的重要补充。它能够很好地制约政府权力,促使政府增加责任感和透明度,保持廉洁和效率,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另外,非营利组织在提供政府合法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政府过去的大包大揽必然导致公民对国家给予完全的政治与经济预期,既然国家不可能是全能的,则预期与现实的差距就必然出现,从而会导致公民对政府合法性的怀疑。要克服政府合法性的危机,出路在于让自发的、非政治化的社会有机体健康发展起来,非营利组织在此方面可以扮演政府的政治合作者角色。
3、非营利组织是政府与公众信息的沟通者。

由于中国国情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很多民间不同群体的需求很难及时准确地传递到政府决策层面。同时,作为政府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政策,也很难由决策层制定之后准确无误地贯彻到基层民众当中,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媒介作为传播沟通的使者,而非营利组织就可以很好的完成这项工作,成为政府与公众的中介和桥梁。

4、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物品的重要提供者。

实践证明,政府包办一切的供给模式,不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还会造成效率低下。在西方掀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主张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多元化,而非营利组织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之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可以向国外学习,提高供给效率。另外,在社会保障方面,非营利组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捐赠、社会互助和志愿服务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真正履行了社会责任。

5、非营利组织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公共行政价值理念的普遍公正,它要求以人为本作为公共行政的价值取向,以公共参与作为公共行政的政治前提,以服务性政府作为公共行政的目标模式,以依法行政作为公共行政的制度保证。政府作为公共行政的主体除了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之外,还需要外在机制的促进。在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非营利组织作为利益表达渠道和协调机制,可以促进民主政治的建设,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水平,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并且它可以 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稳定,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这些都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在构建社会中可以或者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我国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还是比较落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需 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们非营利组织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我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保护和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政策,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非营利组织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