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语言,思维的差异,让外国人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学。
获奖者消息一公布,民间议论纷纷,有人觉得“实至名归”,有人愤慨“有失偏颇”,表达了对诺贝尔文学奖评判标准的质疑。
据报道,今天3月, 66岁的残雪出版最新长篇《赤脚医生》时,还谈及诺贝尔文学奖,认为“不过是个以通俗作品为主的文学奖罢了,含金量很低吧。”半年后,上了赔率榜单,残雪改了改“口气”,“肯定高兴了,诺贝尔文学奖有开放和进步的姿态,还是不错的。”
在金进看来,奖项的权威性毋庸置疑,“它毕竟已延续百年,为我们奉献了大批文学经典和大量的“文学故事”,是一个有积淀、有内涵的世界大奖。它引发的热度,也造就了一大批外国文学经典在中国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创作与评论进步。”
对于不少中国作家国内很热、国外挺冷的现状,金进认为原因在于语言、思维、表达方式等方面障碍。
“一方面是我们外译不够,特别是名家名作多种语种的翻译、介绍不够。另一方面则是我们作家关注的文学命题与世界文坛关注点也有所区别。作家是社会中的人,中西方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带来创作主题的不同、创作形式的差别。”金进说,这种世界性和本土性之间的距离,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弥合的。
当然,我们细数百年来“有资格得奖而并未得奖”的作家阵容,从托尔斯泰、易卜生、契诃夫、卡夫卡、高尔基、左拉、乔伊斯等文坛大家,到“万年陪跑”的村上春树等当代名家,这张看起来星光熠熠的榜单也足以证明,诺贝尔文学奖未必是评判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
此外,随着令人意外的“操作”增多,比如在1953年时,将奖项授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2016年时,又将该奖授予美国民谣音乐家鲍勃·迪伦,使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判标准更加“捉摸不透”。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诺贝尔文学奖毕竟也是人评出来的奖项。文学的魅力在于百花齐放,何必只有这一枝独秀。
可能是中国作家的作品在这一年确实没有很好的吧
既然中国作家落榜,说明没有达到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个要求。
这个还是很难说清楚的,毕竟诺贝尔奖的条件要求还是很高的。
可能中国作家的作品在全世界方面相比的话还是没有那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