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寺的简介

2025-05-19 16:09:5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普光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禾山莲见西林村,古称“金鸡亭”。明初为郊野古道旁一避雨亭,后有僧于亭立观音龛,嗣经明清两代的多次改建。在洪济山下的洪山柄山坡上,旧为通往同安内陆的五通路口的驿铺,道侧有一块天然怪石,状如金鸡独立,石旁有里人所建的一间避雨路亭,以供路人休憩,晓起行人经此驻足,可闻四郊村居鸡啼之声,此起彼落,颇有“村鸡茅店月”,引以行旅深思之情景,故有“金鸡晓唱”,列为“厦门八景”之一。
后有附近僧人在亭中供奉观世音菩萨,故又称“观音亭”。明万历年间(一五七三年至一六二○年),莲溪蔡锦文捐资修葺。清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年),河北人刘国柱因海难死里逃生,留宿于寺,见佛灯晃耀,认定佛力扶持,感恩戴德,即日聚金,重新修葺。嘉庆末道光初(一八一七年至一八二四年),寺复倾颓,里人捐资兴修。同治年间(一八六二年至一八七四年)天界寺僧心奉法师就亭扩建殿堂住修。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年),董事叶大年募资修建。光绪三十三年(一九○七年),转道和尚一度在此主持。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厦港商人蒋以德居士捐献巨资,翻修殿宇,扩建两厢僧舍寮房,并改称普光寺。
一九一四年,住持瑞枝法师向厦港大善士蒋以德募集巨资翻建殿宇,增建两厢僧舍楼房。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寺院拥有许多园地,由地方政府登记在册的即有近八千平方米,寺僧侣四人、常住居士七人。释广树为瑞枝和尚门徒,一九三七年接任住持。除日常修持外,每天率众耕作田地,坚持农禅生活。寺内设有汉药局,以专治内外跌打伤痛著名。一九四六年,释广树南渡新加坡,寺务交由释传远主持。
寺原建于禾山莲见西林村荒坡上,寺前有一大片荒地,住持广树法师率领僧众开垦为田园耕地,僧众即以农耕自食,一九五八年,寺一度为驻事借住。一九七七年,部队撤出,附近村民乘隙占用。
一九八三年,厦门市佛教协会接管回收,暂由菜姑白招治管理。一九八六年,厦门市人民政府批拨原寺址和周围杂地总面积四千三百平方米。由马来西亚槟城妙香林寺住持广余法师(原为该寺住持),捐献钵资数百万,由新加坡华僧广净法师带回厦门,委托南普陀寺方丈妙湛和尚代为谋划,重建梵宇殿堂。从一九八七年起,重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厢僧舍、瑞枝老法师纪念塔及山门围墙等。
一九九三年,经瑞苗法师推荐,妙湛和尚和广余法师商定,由南普陀副寺安景法师作为广余法师法子,赐法名传欣,并委派为普光寺监院。传欣法师驻锡普光寺后,又增建集善楼和外山门,修缮围墙,改建斋堂,以及建广余法师纪念塔等。历经十年,于一九九七年圆满完成,举行盛大落成暨开光庆典,成为厦门岛内第二大佛教寺院。总投资一千余万,建筑总面积达四千八百平方米,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如今厦门市区建设不断发展,寺周围楼房林立,道路纵横。从莲阪通往国际会展中心及机场的康庄大道途径寺旁。寺围高建墙垣,绿化有规。山门内广庭上下栏楯,遍植花果宝树,赏心悦目,似云中楼阁,如临圣境。
现住僧众二十余人,由安景法师弟子道林法师主持。
寺址:福建省厦门市发开区东隅马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