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荀彧的品格特征,优秀品质以及实例....

2025-05-14 02:18:2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荀彧,字文若,豫州颍川颍阴县人;荀攸叔父。先为袁绍谋士,后投效曹操,参与军国决策,贡献颇大。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杀身亡,被曹操追赠为敬侯。

  荀彧是最早投靠曹操的主要谋士。曹操开始十分信任荀彧,不亚于汉高祖刘邦信任留侯张良。后来荀彧听说曹操有称王之志,才发现曹操不是忠贞的汉臣,他心目中的“明公”不是这个样子。这是荀彧个人的人生悲剧。

  一 深谋远虑
  荀彧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深谋远虑,每每做大事情必先考虑其后的发展。早年其投于袁绍门下,因知袁绍终不能成大事遂与其侄荀攸投奔曹操。曹操在政治上、军事上由一个一般的割据武装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确立了最后三足鼎立的历史格局,可以说多半归功于荀彧的谋略。最能体现这点的是荀彧为曹操所做的三大决策,即建立稳定的根据地,迎汉献帝于许都,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曹操在占据兖州为根据地之后,为其父死于陶谦部下之手而耿耿于怀,举大军攻打徐州。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巩固了曹操的大后方。当听到陶谦病死,刘备做了徐州牧后,曹操又要起兵讨伐刘备。在这个关键时刻,荀彧谏曰:“昔高祖(刘邦)保关中,光武(刘秀)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吕布乘虚寇之,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得,明公安所归乎?今陶谦虽死,已有刘备守之。徐州之民,既已服备,必助备死战。明公弃兖州而取徐州,是弃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安而易危也。”从这段谏词中可以看出荀彧目光长远,工于谋略。而后荀彧劝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致使曹操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能以中央的名义进行征伐,在政治上掌握了主动权,为其讨伐诸侯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官渡之战前,曹操因为军力与粮草不济,萌生退兵避袁绍之锋锐的想法。正当犹豫不决之际,荀彧至书曹操提出:“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公今划地而守,
  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从而彻底稳定了曹操的开战之决心,于是有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基本统一北方。小说中荀彧尽管很少跟随曹操出现在战争第一线,却知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不得不让人钦佩。

  二 清高正直
  荀彧为曹魏所建立的汗马功劳是有目共睹的。《三国演义》对荀彧的高超智谋也很崇敬,但因其身处曹魏集团,根于“尊刘贬曹”的思想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与正史不同的悲剧下场。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太祖年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他是病死的。但《三国演义》却写荀彧服毒身亡,被曹操害死:“彧也知操有杀己之心,托病止终寿春。乎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盒上有操亲笔封记。开盒视之,并无一物。彧会其意,遂服毒而亡。”荀彧虽于曹魏集团的建立居功甚伟,却落得个被曹操逼死的下场,这也和他自身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荀彧为人高尚,生活勤俭,不贪图钱财。在从曹操的这些年中,曹操经常赏赐大量金银财帛,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
  建安八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并让其侄荀攸在曹操面前多次推辞,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不得已这才接受万岁亭侯的封爵。公元207年,随着荀彧功劳的累积,曹操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两千户。曹操觉得封赏得还不够,又要加封荀彧为三公的高官。荀彧淡泊名利,让侄子荀攸在曹操面前推辞了十几次,曹操才打消了念头。为官而不喜爵禄,这一品格已经让许多人折服,也足以使当代挖空心思捞钱谋晋升的官吏们汗颜。

  三 善谋略而不善谋身
  若仅仅只是为官清廉,为人正直,远远不足以让曹操对荀彧起恨,乃至狠下杀心。荀彧的悲剧在于他是忠于大汉的君子而非忠于曹魏的鹰犬。荀彧之死的导火线是他反对曹操称魏公。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此言一出,曹操心里必定是深深怨恨,虽当时无所行动,却早已谋划除掉荀彧。荀彧之所以会说出这种不合时宜的言论,是因为他的个人政治理想是匡扶天子,维护汉室,中兴大汉王朝。当初投入曹操手下尽心扶持,也是为了将来的某一天曹操能清君侧、勤王事,尽心辅国。称公一事,表面上是一个官位之争,实际上是“扶立汉室”与“自立为王”两种思想在斗争。晋封魏公,那曹魏与汉朝廷就是国与国的平行关系了。既然他是汉朝的忠心臣子那就一定不能让曹操压迫皇帝,行篡权窃国之事。如此明知无法阻止曹操称公,也必须进言反对,以全自己尽忠汉室的一片良苦之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一高风亮节,不失为当时士大夫的典范,无愧于后世对 他无双国士的称赞。荀彧善谋略却不善谋身,清正高洁的品格使他得罪了不少贪官恶吏,甚至得罪自己的顶头上司——曹操。当曹操还将其视为“吾之张良”时,尚可安身立命;而当他成为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之时,他便失了在曹魏立足的资本。所以,在收到曹操送的食盒而内空无一物时,他也意识到了,主公心中已经没有自己的地位了。那荀彧的死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此时的曹操天下已二得其一,且帐下谋士如云,要你老迈的荀文弱何用。

  下面解释一下这句话:
  陈群:“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
  荀彧,字文若。
  荀攸, 字公达,辈分上是荀彧的侄子。
  荀衍,字休若,荀彧三兄。
  荀谌,字友若,
  荀悦,字仲豫,东汉史学家、政论家,荀彧的从弟。
  陈群的意思是说,这几个人的才华现在是无敌了,没有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人。

回答2:

荀彧有出色的战略战术很好的大局观谋略长远,能识人举贤,为人持重。他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能抓住事物刘本质来作分析。为人忠贞仁恕。
典故:
《艺文类聚》卷七十引《襄阳记》:“刘季和性爱香,尝上厕还,过香炉上,主薄张坦曰:‘人名公作俗人,不虚也。’季和日:‘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为我如何令君?而恶我爱好也。’” 《太平御览》卷七O三所引略同此。
说解:
荀彧为尚书令,故称荀令。据说他嗜爱香气,身带之。所坐之处,香气三日不散。刘季和亦有是好,他上完厕所也要熏香。张坦说,人家都说你是俗人,果然不假。,他分辩说,我远不及荀彧,为何要责备我呢?后以“荀令香”或“令君香”形容大臣的风度神采,也泛指人风雅倜傥。唐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遥闻待中佩,暗识令君香。”南朝张正见《艳歌行》:“满酌胡姬酒,多烧荀令香。”
坚壁清野:
《三国志·魏志·荀彧传》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 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因耳。 释义 “坚壁”,坚守壁垒,加强防御工事;“清野”,将四野居民、物 资全部转移、收藏,使敌人一无所获,立不住脚。坚壁清野,指一种困 死、饿死敌人的作战方法。 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中义军后占据兖州地区,继又挥 师东进,准备夺取徐州。但兖州豪强张邈,勾结割据势力吕布,袭破 兖州大部分地方,并占领要地催阳。曹操急忙从徐州撤兵回来,向屯 驻催阳的吕布发动反攻。吕布十分凶悍,双方相持日久,曹操一时无 法取胜。不久,徐州守将陶谦病死,把徐州让给了刘备。曹操争夺徐 州的心情更为迫切,想要取下徐州再来消灭吕布。 曹操的谋士荀或,劝谅曹操切勿急于进兵徐州,以免吕布乘虚 而入。他说:“眼下正值麦收季节,据报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加紧抢 割城外麦子,运进城去,这表明他们对可能发生的战争有所准备。收 尽麦子,对方必然还要加固防御工事,撤退四野居民,转移粮草、物 资。这样军队开到那里,势必无法立足;对方用‘坚壁清野’的办法对 付我们,到那时,攻不能克,掠无所得,不出十个天,全军就要不战自溃”
驱虎吞狼:
计出三国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意谓令此攻彼也。使之两相残杀,以让第三方坐收渔人之利。
王佐之才: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顒异之,曰:「王佐才也。」荀彧字文若,乃颍川郡颍阴人。荀彧年幼时就被乡亲们称为神童。一天,南阳名士何顒看到年幼的荀彧,就不觉发出感叹之声说:「这个孩子不是泛泛之辈,乃是王佐之才。」

荀衍,字休若,荀彧三兄。
荀谌,字友若,荀彧四兄。
荀攸(158~214),字公达,曹操重要谋士之一。 与荀彧是从叔侄关系,但比荀彧年长5岁。 荀悦(148 ~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史学家、政论家。从弟为荀彧。

回答3:

荀彧,字文若,豫州颍川颍阴县人;荀攸叔父。先为袁绍谋士,后投效曹操,参与军国决策,贡献颇大。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杀身亡,被曹操追赠为{敬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