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土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

.
2025-05-15 16:28:1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我国出土最大的青铜器是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回答2:

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商代中期到西周早期是我国古代青铜冶铸的极盛时期,制造了大量青铜礼器、兵器、日用器皿、生产工具等。其中,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典型地代表了我国奴隶制时代青铜冶铸的高度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也称"司母戊大方鼎",呈长方形,深腹,下部微收,平底,四柱足,腹面四周边框饰有兽面纹,鼎上有一对立耳。自鼎足至立耳通高1.33米,器口长1.1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形体雄浑凝重,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鼎是上古时代祭祀用的一种金属器物,司母戊鼎是商王文丁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作的。

据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组芯的造型方法铸造出来的。这种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铜液。司母戊鼎结构复杂,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一个整体。从鼎的铸痕来看,鼎身由8块范铸成,鼎底由4块范铸成,每条鼎足由3块范铸成。另外,按每个坩锅熔铜12.7公斤计算,875公斤重的司母戊鼎,需七八十个坩锅同时并熔。每个坩锅燃炭、观火色、运料、运铜液等项工作需三四人,七八十个坩锅则要二三百人同时协作。这说明了商代晚期青铜冶铸工场的规模已经相当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高度水平。

1939年司母戊鼎出土后,当地人民恐被日本侵略者掠走,又将它重新埋入地下。可惜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再次掘出时,已经失掉一个立耳。现在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鼎,有一个立耳是修复时照着另一个立耳铸成后安装上去的。

回答3:

中国目前出土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回答4:

中国目前出土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