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御寇:是射之射,不如不射之射
《列子•说符》中记载了列御寇学习射箭的故事。传说列御寇跟从当时著名的射箭高手关尹子学箭。当能射中靶心之后列御寇非常高兴,他就去找老师关尹子说:“老师,我这就算学会了吧。”老师关尹子反问他说:“你知道了你能射中箭靶的原因了吗?”列御寇想了想,只能说:“我不知道。”关尹子就说:“那还不算学成了,回去再学。”列御寇回去之后,又刻苦学习了三年。关尹子还问他说:“你知道了你能射中箭靶的原因了吗?”列御寇这次回答说:“我知道了。”关尹子于是满意地说到:“那好,你已经学会射箭的本领了。其实不只是射箭,治国修身也是这个道理。”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列御寇跟养由基学射箭。学的时候列御寇心不在焉,养由基于是很生气。列御寇就解释说:“老师别怪我,我这是在思考箭术和人生之间的关系呢。”
飞卫和纪昌:名师与高徒
飞卫的老师叫甘蝇。甘蝇也是当时有名的神箭手,人们传说他他刚一拉满弓,鸟兽自己就倒下来。飞卫跟着甘蝇学射箭,射箭的技巧超过了他的师傅。后来飞卫收了一个叫纪昌的人作徒弟。飞卫对纪昌说:“你先要学会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然后才谈得上学射箭。”(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回去后就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边,用眼睛盯着织布机密排的锥刺。就这样坚持了两年以后,就算锥子碰到纪昌的睫毛了,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于是纪昌又去找飞卫。飞卫说:“这样还不够,你还要学会用眼睛去看东西的技巧。要练得能把小的东西看成大的东西,能把细微的东西看得清清楚楚,然后再来告诉我。”(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纪昌回去后,就在自己家的南窗下马尾毛挂一只虱子,自己每天都注视着这只虱子,在十天里,纪昌看见虱子慢慢变大了。这样过了三年以后,在纪昌眼里虱子已经变得像车轮那么大了。再看其他的东西,就好像山丘一样大。于是,纪昌就用箭向那只虱子射去,箭穿过了虱子的中心,悬挂虱子的马尾毛却没有断。纪昌赶快去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得跳了起来,拍着胸口说:“你已经把射箭的功夫学会了!”
纪昌把飞卫的功夫全部学到手以后,觉得全天下只有飞卫才能和自己匹敌,于是谋划除掉飞卫。终于有一天两个人在野外相遇。纪昌和飞卫都互相超对方射箭,两个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最后飞卫的箭射完了,而纪昌还剩最后一支,他射了出去,飞卫赶忙举起身边的棘刺去戳飞来的箭头(“以棘刺之端扞之”,一说是用牙咬),把箭分毫不差地挡了下来。于是两个人都扔了弓相拥而泣,互相认为父子,发誓不再将这种技术传给任何人。
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西汉时期有名的大将。《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了李广的很多事迹。李广因为善于骑射而出名。曾经跟随当时的汉文帝外出打猎。汉文帝曾经感叹李广生不逢时,否则一定能建立一番功业。(“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当时将士出征的时候,皇帝不放心在外的将士,都要派遣身边的心腹宦官随大将一起出征。有一次,匈奴进攻上郡,李广和一位汉景帝派来的宦官一起和匈奴作战。一次这名宦官带着几十名卫兵出去打猎,路上遇到了三名匈奴骑兵。匈奴射杀了宦官的卫士,还射伤了宦官。宦官跑回大营把这件事情告诉李广。李广认为这三个人一定是匈奴军中的射雕手(善射之人),立刻带着几百名骑兵追赶,自己亲自射杀了两人,活捉两人。这个时候匈奴的大军赶到,汉军慌忙要逃,李广说到:“我们远离大军数十里,肯定逃不回去。如果不逃匈奴以为是我们是诱敌之计,反而不敢进攻我们。”说完带着士兵朝着匈奴的方向前进,走到离匈奴阵地不到两里远的地方命令所有人下马解鞍。一名匈奴将领骑马出来巡视,李广飞身上马,一箭把这名将领射死,自己从容地回到本阵下马解鞍,还命令士兵放开马匹,睡在地上。匈奴兵终于没敢追击,让李广安全地回到了大营。
汉武帝即位以后,有一年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包围。匈奴单于仰慕李广的威名,命令部下一定要生擒李广(“得李广必生致之”)。终于李广因为寡不敌众而被俘。匈奴兵做了一个网子挂在两匹马的中间,让李广躺在里面。匈奴带着李广走了十几里路,路上李广一直装作昏迷。他偷偷看到旁边一名匈奴兵骑的是一匹好马。他趁押解他的人不注意,突然跃起把那名匈奴兵推到地上,自己骑上他的马拿起一付弓箭转身就跑。匈奴兵连忙追赶,李广一边骑马一边射箭,最后终于回到了大营。李广在匈奴军中赢得了“飞将军”称号。
公元前121年,李广的四千骑兵匈奴左贤王的四万骑兵包围。在匈奴的强攻下,汉军死伤过半,箭也快用完了。这个时候李广令士兵把弓拉满但是不要发射,他自己用一把叫作“大黄弓”的强弓连续杀死匈奴数名大将。匈奴兵大为震撼,害怕李广的勇武,再也不敢进攻。第二天汉军的大部队赶到,李广和部下终于突出重围。
关于李广的弓术,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传说有一次李广外出打猎,看到草丛中藏着一只猛虎。李广大惊之下赶忙弯弓射去,正中虎身。等他走近了仔细一看,原来那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大石头。李广刚才射出的那只箭已经深深地插入到石头里。李广大为惊讶,但等他再去射石头,却怎么也射不进去了。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描述的就是这个故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熊渠:超过后羿的箭手
熊渠是西周时候的楚国国君。芈姓,熊氏,名渠。很多人都知道李广把箭射到石头里的故事。但其实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熊渠身上,而且比李广早了七百年。《韩诗外传》上说,有一次熊渠在夜间赶路,看到远处有一块卧石。熊渠以为自己遇到了老虎,急忙弯弓射箭,箭镞和箭杆箭翎都射了进去。走过去一看,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块石头。(“昔者熊渠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殷羽,下视,知其为石。”)《史记•龟策列传》甚至说就后羿的箭术也无法和熊渠媲美。(“羿名善射,不如雄(熊)渠、蠭门”)
熊渠不但是一个射箭高手,同时也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那个时候,周朝王室的势力越来越弱,相反诸侯的势力不断壮大。当时在楚的周围,并立着许多小国。熊渠小心翼翼地处理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有选择性地挑出进攻的目标,而和其他国家保持友好。(《史记•楚世家》:“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首先熊渠向西攻打庸(今湖北竹山),巩固了楚国的后方,壮大了自己的声势。随后他顺着汉水而下攻打扬粤(扬粤,又称“扬越”,指古扬水以东以南、洞庭湖区域的越人),最终他攻打下了鄂国(今湖北鄂州市境)。鄂国有着丰富的铜矿资源,是当时著名的炼钢基地。铜矿是那时战争重要的军事资源,控制了鄂国对整个楚国的军事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意义。随着国家的强大,熊渠开始不满足于楚国的从属地位,甚至曾经声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公开表明不服从周王朝的统治。分封了自己三个儿子为“王”,这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虽然后来熊渠迫于压力,又去掉了儿子王的称号(《史记•楚世家》:“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但是楚国逐渐强大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
熊渠在江汉地区很得人心,(《史记•楚世家》:“蛮夷皆率服”),经过不断的努力,熊渠将楚国的势力扩展到长江中游地区。从此以后,楚国的实力逐渐变强,开始和周朝王室分庭抗礼。熊渠的统治为楚国成为春秋五霸打下了基础。
哲别
对了,第一射手:后裔
哲别(?——约1224年)蒙古大将。别速部人。原名只儿豁阿歹。初臣服蒙古泰赤乌部,后投降成吉思汗。赐名哲别(蒙古语,箭之意)。又译者别。哲别骁勇善战,由十户长屡升至千户长。太祖六年(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将兵南下攻金。金筑乌沙堡拒之。成吉思汗命哲别攻之,破乌沙堡、乌月营。蒙古军拔德兴府,金居庸关守将遁去。哲别率兵入关,抵金中都(今北京)。十三年(公元1218年)奉成吉思汗命,率2万人讨伐屈出律,执斩之,灭西辽。十四年(公元1219年),随成吉思汗西征。1223年,于阿里吉河(今乌克兰日丹诺夫市北)战役中击溃斡罗思诸国王公与钦察汗的联军,进掠斡罗思南境,又转攻也的里河(今伏尔加河的突厥名,又译亦的勒)上的不里阿耳国,然后东返蒙古。病死在归途。
看名字就可以想象的。
黄忠,吕布,养由基。
还有蜀国老将黄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