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遗传吗

2025-05-18 02:08:4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由于红斑狼疮患者大多数为育龄期妇女,因此红斑狼疮有没有遗传性这个问题自然就成了患者及其家属十分关注的问题。大量的遗传流行病学调查证明,红斑狼疮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人们发现红斑狼疮患者的近亲发病率为5~12%,在异卵挛生者中发病率则为23~69%,这说明遗传和本病的发生有关,从遗传基因角度看,在人类第六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一种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东西,它由多种基因组成,与人类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HLA分为I类,II类,III类基因。研究发现,HLA-II类分子与红斑狼疮的易感性和红斑狼疮发病过程中多种自身抗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通过检测,携带HLA-DR2,HLA-DR3基因者的红斑狼疮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对照人群,这也证明了该病的遗传倾向。但是在临床上我们也看到很多红斑狼疮患者所生子女非常健康,并不得红斑狼疮。实际上,红斑狼疮的发病原因,是包括了感染、内分泌和环境影响在内的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临床发现精神因素是诱发和加重本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据此,只能说红斑狼疮有遗传倾向,而不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因此红斑狼疮患者大可不必过分担心自己的病会遗传给自己的子女。
以下参考: 红斑性狼疮之亲人,发病之机率会有多少? 这是一个复杂 而不能仅以「会」或「不会」简单回答的问题,由于大部份红斑狼疮 病患为生育年龄之妇女,因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想怀孕的女性。 现代医学研究的结果,认为红斑狼疮疾病产生的内在原因有遗传基因和女性荷尔蒙,外在原因可能有紫外线、病毒感染、合成药物、天然中药、草药、健康食品、食品内添加的色素等。

红斑狼疮之亲人,发生狼疮疾病之机率会有多少?由国外几个较大型之研究发现,红斑狼疮之一等亲(兄弟、姐妹、父母、儿女)较一般人稍 微容易发生红斑狼疮。进一步统计发现女儿约有百分之十,儿子约有 百分之二的机会产生红斑狼疮。而异卵双胞之一有红斑狼疮,另一位双胞有红斑狼疮之机会为百分之五至十,与其它兄妹无甚差异,而同卵双胞之一有红斑狼疮,另一位罹病机率高达三分之二。

红斑狼疮病人一等亲家族,所有人数综合统计,国外之研究有5%~10 %之机率发生红斑狼疮,而我们自己的研究结果为10%。若以家庭为基础,我们也发现家中有红斑狼疮病人,其它一等亲家属会发生红斑狼疮 疾病之家庭有6%。根据我们的统计,家中有二名以上红斑狼疮者,其 关系最多为母女,其它依次为姐妹、兄弟、父女,而发病不一定长幼有 序,少数情况,女儿可较母亲先得病。

根据目前之研究,红斑狼疮可致病之遗传基因有四至六个之多,可能包 括白血球抗原基因、第四补体基因、T细节胞受体基因、免疫球蛋白基因,及其它尚待确认之基因。而一个人很少能从单一之父亲或母亲遗传到相同之四至六个遗传基因,因此一个家族连续好几代发生红斑狼疮很少见到。有时后家属仅会遗传到红斑狼疮之部份遗传基因,而会产品生 抗核抗体(ANA),但不会产生疾病,这样的家属约有二分之一到三分 之一。

由双胞胎之研究,可确定遗传基因和红斑狼疮之发生有关,但由于同卵双胞和异卵双胞患病机会之差异,也可知道遗传基因,并非造成红狼疮之唯一原因,后天因素也相当重要。因此可说红斑狼疮亲人,不一定每个都会疑传到红斑狼疮之致病基因,而若遗传到致病基因,也需要有适当之后天环境因素刺激,才会产生疾病,些因素包括过强之紫外线、病毒感染、天然中药、中药、健康食品、食品添加之色素等。

红斑狼疮病友,常会询问是否其家族皆需抽血检验?答案需视情况而定,因约有50%之狼疮病人一等亲血中会有抗核抗体(ANA),但不一定会产生疾病。但有时我们会鼓励病人及家属抽血参与红斑狼疮遗传研究,因人种差异,遗传基因不尽相同,我们也必须对国人之红斑狼疮基因有本土之研究,日后对红斑狼疮之治疗及了解才有帮助。

在未来之二十年内,也许我们会发现所有造成红斑狼疮之基因,届时也就有可能对带有基因之病患,给予疫苗预防,而且对产生疾病的病人也可能对其基因处理,而使病情减缓或消除。现阶段虽仍无法预知红斑狼疮病患家属,会不会产生同样疾病,但事实上红斑狼疮病患之儿女,会产生红斑狼疮之机会,远比糖尿病母亲之儿女将来会发生糖尿病的机率 为低。

只要如上所述,小心防护及保持警觉,且因红斑狼疮之治疗愈来愈有效,儿女之风险将愈来愈小,因此红斑狼疮病友,大可放心结婚生儿育女。

回答2:

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遗传倾向。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发生于青年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累及多脏器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此病发病年龄多见于20-40岁,女性约为男性的5 -10倍。多数起病缓慢,呈亚急性和慢性经过,少数为急性,缓解与复发交替出现。其病因不明,目前认为与遗传、病毒或细菌感染、物理因素、内分泌因素、精神因素等诸多因素有关。某些药物(如酰肼类药物、抗癫痫药、普鲁卡因酰胺等)、阳光和紫外线、妊娠与分娩等可诱发。本病血清中存在许多自身抗体,但最重要的是红斑狼疮细胞(LE细胞)。
常见症状包括:
1、全身症状: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
2、面部红斑及各种皮疹、日晒后皮肤过敏。
3、脱发。
4、口腔反复溃疡。
5、关节痛、肌痛、肌无力、肢端遇冷由白变紫而后变红。
6、胸闷、气促、干咳。
7、精神障碍、癫痫 发作、偏瘫等。
8、食欲不振、呕吐、腹胀等。
9、鼻衄、牙龈出血、皮肤紫癜等。
10、淋巴结肿大。
基本临床检查包括:
1、血常规:可有贫血、白细胞减低、血小板减低。
2、尿常规:血尿、蛋白尿等。
3、自身抗体:ANA、抗dsDNA、抗Sm、抗RNP、抗SSA/SSB、抗rRNP、AHA、mDNA、ACL、RF、抗Hu、PCNA等抗体均可出现阳性。
4、补体降低,免疫球蛋白升高。
5、狼疮带试验阳性。
6、肾活检:对狼疮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意义重大。
7、X线、CT和B超检查
治疗方法:
(一)病人的全面教育:引导病人看到目前该病的预后已经大大的改观,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引导病人正确的对待疾病,配合医生的治疗,坚持长期随访。
(二)应个体化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案。
(三)药物治疗:对有内脏损伤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应选择药物治疗,常用药物的种类有:
1、激素:能迅速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但应注意用药时间,掌握好减药时机,防止副作用的发生。
2、免疫抑制剂:对有肾脏、肝脏等内脏损伤的自身免疫病,应早期加用免疫抑制剂,对改善预后有明显的疗效。
3、对症治疗:如解热等。
(四)免疫净化治疗:包括血浆置换和淋巴细胞单采,对有多种自身抗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 等弥漫性自身免疫病,均可采用此方法清除体内有损伤作用的大分子和免疫复合物。
(五)T细胞疫苗:T细胞疫苗是新近出现的一种新的免疫治疗方法。是通过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功能,进而控制患者体内的异常免疫反应,达到治疗自身免疫病的目的。
(六)自体干细胞移植:是近年来采用的一种对系统性使红斑狼疮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长期疗效还有待研究,且有一定的风险性,应严格掌握时应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多脏器的系统性疾病,最常累及皮肤、肾、肺、关节、心及肝脏等脏器。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食用或少食用具有增强光敏感作用的食物:如无花果、紫云英、油菜、黄泥螺以及芹菜等,如食用后应避免阳光照射。磨菇、香菇等蕈类和某些食物染料及烟草也会有诱发SLE的潜在作用,也尽量不要食用或少食用。
(2)高蛋白饮食:有肾脏损害的SLE患者常有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会引起低蛋白血症,因此必须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可多饮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蛋、瘦肉、鱼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3)低脂饮食:SLE患者活动少,消化功能差,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宜食用含脂肪较多的油腻食物。
(4)低糖饮食:因SLE患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易引起类固醇性糖尿病及柯兴综合征,故要适当控制饭量,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
(5)低盐饮食:应用皮质激素或有肾脏损害的患者易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水肿,故要低盐饮食。
(6)补充钙质,防止糖皮质激素造成的骨质疏松;多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

回答3:

不用检查。此病有遗传倾向,但是也不是百分之百。其次,还有后天的影响和诱发因素,如太阳暴晒,惊吓,药物等因素引起。如果注意点,也许没有事的

回答4:

红斑狼疮治疗原则:1.向患者解释病情,增强治疗信心,定期复查,活动期注意休息,避免感染,预防接种,妊娠和手术;
2.避免太阳光或紫外线,强烈光电及X线照射,采取防光措施,忌用有感光性药物如磺胺类,克尿噻,酚噻嗪等药;
3.避免过劳,多注意休息,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4.内服药一般盘状者采用氯化奎宁或小量皮质激素,维生素c等治疗.系统性者则应首选皮质激素,且应足量和持续应用,必要时采用免疫抑制剂和雷公藤.对有多脏器损害,症状严重且对皮质激素疗效差者可考虑用血浆置换疗法;
5.外用疗法可用皮质激素软膏,奎宁软膏等外搽;
6.支持疗法及各脏器病变的对症治疗.以全身症状为主的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应到内科医师处诊治,以免贻误病情.用药原则:1.盘状红斑狼疮及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可选用抗疟药氯奎,雷公藤,反应停及小剂皮质激素等.

回答5:

如果病情一直稳定那就没事的,不过在打算怀孕的时候最好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