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速凹槽形成的构造作用

2025-05-09 13:03:2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伦坡拉陆相第三系盆地显然是地壳拉张期的产物,即地壳在第三纪时抬升并形成拉张的环境才能产生这样几千米厚的陆相沉积,然而这时正是印度大陆向北运动并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和持续推挤的过程中。从伦坡拉盆地北缘于新近纪,即20ma以来发生了侏罗世洋壳逆冲到第三系红层之上看,这一地带仅仅在此时才发生了大规模地挤压作用。这一时间与侏罗纪洋闭合的时间相差甚大。Yin,An(2001)强调在4个地点如安多、扎加藏布、改则以及西部狮泉河等附近存在的侏罗系逆冲到第三系之上的现象,并且把它们作为侏罗纪洋闭合的标志。显然,侏罗纪洋闭合时间与侏罗系逆冲到第三系上的时间两者的时间相差太大。侏罗纪洋闭合的遗迹应当在蛇绿岩发生早期逆冲构造的地点寻找。经过本项目地质学家参与的区域地质调查,发现在纳木错-申扎一线更为合适。如此,低速凹槽区先是处于拉张环境。20ma以后又转变为一个强烈的挤压环境。通过平衡剖面法计算地壳大体上缩短了30%~50%。这一应力环境的变化将对本区的油气聚集与分散起到很大的影响。

关于油气的聚集与分散与后期构造运动的关系,李四光(1954)提出了构造作用对油气聚集和分散控制的关系有3层含义:①是区域大构造格局,即大型构造,如盆地、台地、地槽;②是中型构造,如断层、节理、片理、小的断层和结构面等(还应当包括褶皱形成的构造圈闭);③是更小的构造,如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存在的情况,包括用光学和其他适当的方法来检定岩石颗粒排列的方向。强调了构造作用对油气驱动和聚集很重要。

伦坡拉盆地是藏北惟一的已被证实具有一定工业储量的盆地,前地矿部到1980年已打了41口井,总进尺为40000m,并在牛浅2 井试出间歇性自喷油气流,日产49.5 升;在红星6井试出工业油流日产6.8m3;在伦浅3井地下400m处用热采工艺累计喷油103m3。这些稠油层赋存的深度都是几百米,更深部的情况并不清楚。再说,这些油层或第三纪油层与左右及下面的海相中生代含油气层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关系也未查明。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