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碉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当地并无专名,外地人因其用土或石砌筑,形似碉堡,故称碉房。碉房一般为2~3层。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过游牧生活的蒙、藏等民族的住房还有“毡帐”,这是一种便于装卸运输的可移动的帐篷。
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
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藏族民居在处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因为简单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难避免立面的单调,而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活和大面积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既给人以称重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趋向于丰富。
壮族民风民俗
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显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 壮族人民的房子依山靠水。因为壮族人民喜爱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灵一起生活。壮族的整个干栏建筑,设计巧妙,用料精致,工艺颇高。房屋形式,有一幢三间,一幢五七间,以至一幢九间的。视其家人口多少和其家富裕情况而定,一般为一幢三五间较普遍。主屋的两旁,还附设仓纱,这不仅增宽房屋的面积,而且还能起着防风挡雨的作用,使主屋建筑不受风雨的吹打而霉烂。房屋一般为三层,上层放杂物或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放牲畜家禽。中屋正中间为厅堂,前后左右,分设房间,房间开窗,通风明亮,居住舒适。厅后为火塘,以泥筑成,煮食取暖用。正厅两则,无论三间五间,均以木板或竹片为壁隔离,木板还雕刻着花鸟虫鱼之类的画图;木板竹片,是活动的,遇上喜庆婚嫁,可以撤开,摆桌设席。房屋的前面或后面,建有晒台,以晾晒物品和纳凉;从地面进入中层住人的大门,用方块石条砌成一级一级而上的阶梯。壮族的这种房屋建筑,建在村寨的山腰,层层叠叠,鳞次栉比,十分壮观。
壮族人民的服饰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壮族男子的服饰和汉族男子的服饰差不多,但壮族女子服饰和汉族女子的服饰相比就是天壤之别了。壮族人民勤劳善良,特别是女子。在壮族女子缝织衣服时同时也会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鸟兽;有鲜花;还有许多别具一格的图案。壮族女子的服饰上除了精致的图案外还会有各种缤纷的色彩。他们的头饰也很精美别致,也有许许多多雕刻上去的图案。壮族女子整套服饰上的色彩混起来都比彩虹美呢!
壮族有一个最著名的节日,那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歌墟节”,在“歌墟节”那天,每个村子都会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村口,几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们的挑战——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时候,台下的人也会跟着唱两句给自己村里人助威。这些比赛时为了增进各个村子之间的友情,这也验证了那句话:“友情第一,比赛第二”。这也是壮族人民的品质之一。 在生活中,壮族人民也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说,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壮乡人民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歌声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了,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
或
壮族民风民俗
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习俗,都彰显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
壮族人民的房子依山靠水。因为壮族人民喜欢与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灵一起生活。壮族的房屋有一幢三间至九间。看人口和富裕情况而定,一幢三五间较普遍。房屋为三层,上层放杂物或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放牲畜。屋里中间为厅堂,前后左右,分设房间。厅后为火塘,以泥筑成,煮食取暖用。正厅两则,无论三间五间,均以木板或竹片为壁隔离,木板竹片,是活动的。房屋的前面或后面,建有晒台,以晾晒物品和纳凉;楼梯是用方块石条砌成的。壮族的这种房屋建筑,建在村寨的山腰。层层叠叠,十分壮观!
壮族人民的服饰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壮族男子的服饰和汉族男子的服饰差不多,壮族女子衣服上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鸟兽;有鲜花;还有许多别具一格的图案,还有许多缤纷的色彩头饰有许多雕刻上去的图案,非常的漂亮。
每年三月初三是歌墟节”,又称歌婆节。那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村口,几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和他们比赛唱山歌。这些比赛是为了增进各个村子之间的友情,“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也是壮族人民的品质之一。 在生活中,壮族人民也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唱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