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后土(地神)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西汉文帝、武帝时,以汾河汇入黄河处的高阜,即汾阴雎上为祭祀后土之地,开始立庙致祭。唐玄宗时扩建。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将祭礼升至最高等级的大祀礼,并重建祠庙。金代以北方为发祥地,尊崇阴、水、地,重视对汾阴后土庙的保护,并勒石为记。明代庙毁于黄河水灾。清代易地重建,规模远不如中国古代的祠庙建筑形制是封建礼制典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祠庙总体的规模、格局,房屋的体量、样式和组成,历代都有明文规定。重要的祠庙建筑还常常由朝廷直接颁发图样。汾阴后土庙的布局和形制同宋天禧二年(1018)重修的曲阜孔庙基本相同,并同文献记载中的北宋其他一些大型祠庙、道观以至宫殿的形制基本一致,都属于最高级别的大建筑群原庙,但保存了金代所刻石碑。
后土原是总司土地的主神,与苍天对举,民间称“皇天后土”。历代帝王祭祀后土的后土祠,是国祭土地之神的肇始之地。在古代人们祭祀后土的习俗中,后土逐渐衍生出了土地神、后土皇地祗等称谓。汉代时,人们称土地神为“地母”或“地媪”。唐代以后,根据天阳地阴的传统观念,民间塑造了女性的土地神像,称“土地娘娘”。今天土地神根据其神职不同,性别也有所不同。如管阳宅平安的门口土地神多为男性,而管人丁的村口土地神则被人们塑造称夫妇,即土地公与土地婆。
所以后土神即为土地神,后土碑也就是土地神的石碑,古时民间,安葬死人建造坟墓时,都会在每座坟墓同向左侧置“土地之神”或“福神”,勒石竖牌,像配置一座小坟一样。这种石竖牌神位就被人们称为“后土”。这种在阴宅的竖起供奉土地神位的石碑除了上面写有“后土”二字,有的还会刻有碑文。而土地神的碑名在古时封建社会常因墓主人的身份而异,如平民称“后土”,士大夫称“后土神”或“后土之神”。如位于惠安县埔兜山的宋朝宗室后裔的阴宅,其碑名为“土地神”三字。
后来一般都是在丧葬的阴宅才树立后土碑。
后土碑是古代中国一种纪念死者的纪念碑,主要用于祭祀。后土在古代封建社会的祭祀礼仪课文中指祖先的神灵,因此后土碑就是献给祖先神灵做纪念用的。这种碑通常由石材或雕刻制成,以永久性地纪念某个人或事件。后土碑的用途包括防止别人侵占墓地,区分男女,代表山以补救墓地风水的不足,以及作为挡箭牌、替死鬼、保护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