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半的孩子大概能看明白剧情,家长需要在旁边讲一下印度的国情,告诉孩子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有很多别的国家,每个国家有不同的习俗,就像家里面的人也会有南北方习惯的不一样,从身边的、孩子可以理解的事情作为例子,帮助孩子理解。
印度电影向来以笑中带泪见长,搞笑,感人兼而有之。从最早的大篷车,流浪者,到三傻大闹宝莱坞,午餐盒,时而轻松幽默,时而感人至深,直抵人心。当然载歌载舞是几乎少不了的。
在摔跤吧,爸爸中,马哈维亚作为全国摔跤冠军,不顾家人反对和全村人的冷眼嘲笑,执意将两个有摔跤天分的女儿培养成摔跤手。不但让她们穿短裤,而且还剪了短发,这在极度歧视女性的印度,简直要逆天了。
刚开始女儿不理解,后来发展到偷偷反对父亲的魔鬼训练。直到有一天,女朋友告诉她们,她十分羡慕有这样的父亲,起码他把她们当自己的孩子对待,而她14岁就嫁给从未谋面的男人,为他洗衣做饭,相夫教子一生。她们父亲这样做,是为了让她们可以把握自己的人生。姐妹俩被深深触动,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从此主动自发地训练。后来参加摔跤比赛,打败了男子,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冠军,家中奖杯奖牌无数。父亲的培养终于获得了成功。
阿米尔汗的电影,部部经典,这次也没让我失望。男神虽然形象老了,但演技仍是一流,泪崩,笑尿,全情投入着。由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串起来的电影,从地方,到全国,再到国际,却不显得重复累赘,衔接紧密自然。看到比赛精彩的地方,还会忍不住捏紧拳头,为其鼓掌,忘了这是电影,不是真正的比赛。
这部电影有三个维度乃是其闪光点。
一是励志。父亲对女儿苛刻要求,严格训练,不让她们吃任何高油脂高热量的东西,每天五点必须起床训练,一年365天从不休息,连一天的懈怠放松也不能。为了更专注的训练,甚至剪成短发。她们没有娱乐,没有美食,没有快乐童年。公平地说,父亲的心态是开放开明的,他并不歧视女性,不认为女孩就不能成功。他还带着女儿去和男孩比赛,以克服对对手的恐惧,结果拿到了冠军。这在女性歧视严重的印度,无疑是十分励志的。
二是教育。父亲十分重视教育,不但对两女儿的训练从不松懈,同时也很重视对最小女儿的英文教育。说是教育片,却一点也不说教。积极向上,自信,吃苦,坚持到最后,都以主角积极正面的形象示人,这些成功必备要素在中国的教育片里也是一个不缺,然而印度片里却没有说教之嫌。中国父母不妨可以学习下这位父亲,回去给孩子进行魔鬼式训练。但很重要的一点别忘了,片中的两个女儿到后来是自动自发地学习,这和她们之前被逼训练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的很多孩子还做不到主动学习,多数是被动学习,被家长逼,被社会逼。
三是女性觉醒。这是阿米尔汗为印度女性平等,为抗争重男轻女而拍的电影。印度的男尊女卑根深蒂固,大多数女性早早嫁人,甚至童婚也大行其道。强奸分分钟都在发生。女性谈不上尊严,更不用提女权主义觉醒。这部电影中父亲对妻子及女儿的尊重,女儿的女性独立意识,都在暗示着在男性独大的印度,女性觉醒的默默抗争。
还有亲子关系,虽是父权社会,但是父女情深,表达感情十分含蓄,很少拥抱,就连你是我的骄傲都是过了十年才说出口。马哈维亚站在阳台上,默默目送大女儿吉塔,那一刻瞬间控制不住泪腺。父女情深,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深情演绎。
每个中国的父母,都该带孩子去看看摔跤吧,爸爸,这是大多影评人的建议,如果不是真心好,也不会有这么多人甘愿为这部电影拉票。顺便还可以看看精彩的摔跤比赛,这一张电影票,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