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的“道”是什么意思是道理的意思

2025-05-18 18:06:2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首先,我们需要考察“道”这个概念在文本角度上是如何进行使用的。

在“不出于户”、“信言不美”、“勇于敢则杀”、“天之道”、“和大怨”、“殖而盈之”等章节中,“道”都是以“天之道”或者“天道”的面目出现的。这足以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得出《老子》中的“道”是指“天之道”的初步结论。即便就目前的证据来看还无法得出一个绝对的结论,但这至少为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绝对结论能否成立,则要取决于将这个结论放入其他有关“道”的论述中,是否会产生矛盾。值得注意的是,在“信言不美”章和“天之道”章中都是“天之道”与“人之道”对举,而在上面列举的另几个章节中,“不出于户”章讲的是人对“天道”的认识,“勇于敢则杀”、“和大怨”、“殖而盈之”三章则是体现了对“天之道”的遵循。这些都典型的反映出了先秦黄老道家的“明天道以喻人事”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天之道”和“人之道”的对举,更是对先秦黄老道家思想所要求的,通过体察、认识“天之道”,即天地生养万物的规律,来明确“人之道”,即人君如何服务于民众,这一理论体系的鲜明阐释。

所以,通过这几个章节,我认为,《老子》中的“道”,是指的“天之道”。它不是放诸万物皆可的普遍规律,而只是天地生养万物的规律(关于这一点,在其他章节中还有所体现)。老子提出“天之道”的目的,是为了给“人之道”也就是“君人南面之术”提供理论原则及所因循的对象。

进而,我们需要考察,“道”这一概念与文中其它概念的关系。

在“上德不德”、“天下有道”、“为学者日益”、“道生之”、“治人事天”、“治大国若亨小鲜”、“道者,万物之注也”、“为道者非以明民也”、“故大道废”、“以道佐人主”、“道恒无名朴唯小”、“道恒无名”等章节中,“道”的概念都是直接的紧紧伴随着诸如德、仁、义、礼、天下、取天下、玄德、国、大国、天子、三卿、民、治、邦、邦家、贞臣、兵、师、侯王等用之于国家政治层面的概念共同出现的。在其他章节中,尽管未必直接出现了这些政治概念,当仍有很多内容是直接指向国家政治生活或者可以运用于国家政治生活。由此,我认为,在《老子》中,“道”是一个与国家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概念。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或者,“道”是一个直接深入到国家政治生活领域的形而下的具体概念;或者,“道”是一个用以指导国家政治生活的形而上的抽象概念。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与我们前面所作出的结论相协调。进而,通过对于上述各章节中具体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老子》中的“道”是统领、指导其他相关概念的。因此,就“道”与其他政治概念的关系而言,在《老子》中,“道”是一个用以指导国家政治生活的注概念的形而上的本源性概念。

在考察过了“道”的概念的使用及其与相关的概念的关系之后,我们需要考察在《老子》中,“道”这个概念,作为行为主体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也就是说,“道”的功用是什么,“道”其本身究竟能做什么呢?

首先,从“道生一”、“道生之而德畜之”、“道生之”、“道恒无名”等章节,我们可以看到,“道”的功用,最根本的是体现在它对于万物的“生”的作用上。

进而,从“道恒无名”、“治大国若烹小鲜”、“道者,万物之注也。”、“信言不美”、“和大怨”、“以道佐人主”、“道泛呵其可左右也”等章节,我们可以看到,在《老子》中,“天之道”的生养万物的功用,是最终要落实到“人之道”之中的。而“人之道”是在秉承了“天之道”的最根本的功用的基础上,最终体现为“左右”,即佐佑,和“恒与善人”,即对民众一贯的帮助、扶持与亲近。也就是,由“天之道,利而不害。”最终落实到“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一着眼点上。

由此可知,在《老子》中,“道”的根本的、原始的作用是对于万物的生养,而类比到人事之中,也就是类比到“君人南面之术”时,因循天道,或说“法道”,所提出的要求则是对于民众的生养,即对于民众的帮助与扶持。

接着,我们再来考察一下“道”的一些特性。

在《老子》中,“道”的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反”,所谓“反也者道之动也。”。

《老子》说“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这些都是在阐述着“道”的“反”的特性。

但是,究竟什么是“反”呢?

有很多人认为,老子所说的“道”的“反”就是与正常的相反,似乎这才是老子所揭示的“道”的本质。那么,生活中那些正常的事,到底是合道还是违道的呢?

我们要理解《老子》中的“道”的“反”的特性,必须要把它限定在“君人南面之术”的范畴之内。在《老子》中,有一处内容鲜明的体现了“反”的实质,那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这里,明确的说明了,侯王若是想要因循天道,则要正确的认识到,天之道与大多数没有依道而为的侯王所奉行的准则是相反的,或者具体点说,天之道的利而不害、生之、蓄之、功成身退、处下、守弱、为而弗争等特性是与大多数侯王所遵循的为政理念相反的。因此,《老子》中“道”的“反”,是与人们通常的习惯认识,更确切地说,是与人们通常习惯的对于侯王、对于统治者的认识,相反。是与人们通常所习惯的对于侯王、对于统治者,认为他们是当然的处于主宰的位置、处于强者的位置,这一认识相反。如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老子》中不厌其烦的在反复强调“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为何会说 “弱也者道之用也”了。这些,所体现的也正是“道”的“反”的特性。

“道”的另一个特性是“无名”。

显然,现在比较普及的对于“无名”的望文生义的理解是很有一些滑稽的。有没有名字难道是一个值得争论的命题吗?我们知道“道”指的是什么了之后还在为它的名字烦恼吗?就如同我们知道了兽兽之后还用为翟凌这个名字伤脑筋吗?我一直坚持“无名”实际上是“无命”,表达的是老子对于“道”的作用方式这一特性的深刻认识。“无命”,即不是用命令的方式,不用强加的方式,而是通过潜在的方式来发挥它的作用。从“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道冲”、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道之物,唯望唯沕。 沕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窈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等章句中,都强烈的表达出了“道”在不为人所知、不为人所觉的状态下潜在的发挥着作用。即便是它的作用达到了目的,产生了功效,功成了之后,“道”依然不会显现自己,它要做到“攻遂身退”。

同时,“道”的“无名”的潜在的特性也正和它对于万物所起的“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的“佐佑”的作用相一致。

最后,再来考察一下与“道”相关的行为。即,人,或者更确切的说,人君,作为行为主体,对于“道”都能做些什么。

在“上德不德”、“上士闻道”、“ 不出于户”、“为学者日益”、“使我挈有知也”、“治大国若亨小鲜”、“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道冲”、“视之而弗见”、“古之善为道者”、“孔德之容”、“有物昆成”、“以道佐人主”、“道恒无名”等章节中,人们对于“道”能够做的事,或者说能够做的关于“道”的事包括(用《老子》的原文来说):失、闻、知、行于、以道莅天下、为、用、执、葆、唯道是从、法、佐、守。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闻”、“知”等,我们可以知道,《老子》中的“道”是我们能够感知,能够了解,能够传授的;

2、通过“行于”、“为”、“用”等,我们可以知道,《老子》中的“道”是我们可以掌握、运用的;

3、通过“执”、“葆”、“守”等,我们可以知道,《老子》中的“道”是要求我们坚定不移的葆守执持,以指导我们的行动的;

4、通过“以道莅天下”、“以道佐人主”等,我们可以知道,《老子》中的“道”是适用于人主治理天下的过程中的;

5、通过“法”,我们可以知道,在人主治理天下的过程中,所取法于的正是“道”;

6、通过“失”,我们可以知道,在《老子》中的“道”,人主一样会失去它。当人主不能按照“法天地”的原则,当人主不能因循“天之道”生养万物的规律去从事的时候,人主便失道了。

最后,补充一点,老子所说的所有这些,无论是对“道”的认知还是运用,最终的目的是要落实到“以御今之有”,也就是落实到人主治理天下的过程当中。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老子》中的“道”指的是:

尽管,我们似乎可以将《老子》中的“道”或者说“天之道”赋予哲学上的本始、本源的概念,但是它的这一特性也是为了“人之道”这一政治概念服务的。没有服务对象的概念是空洞的概念,没有运用领域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尽管有人沉迷于空中楼阁的形而上学,尽管有人醉心于好高骛远的所谓哲学层面,但是,请记住,雄鹰飞得高不是为了居高临下的翱翔而是为了凌空一击的俯冲。老子之所以不厌其烦的描述“道”,不是为了把“道”作为黑洞让我们去冥想,而是将“道”作为我们的guiding star 来指引我们的方向。而这,也正是先秦黄老道家的“明天道以喻人事”的理论模式。所以,即便“道”本身未必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概念,但是在《老子》中,“道”绝对是一个具有在治人事天的过程当中经世济民的政治指向的概念。

“天之道”,它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对万物的“生之,蓄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的万物生长的全过程之中。在此过程中,“道”是“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是“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的。或者简单点说,“天之道”的“玄德”,“天之道”的最根本、最本源的普施与万物的德行就是“辅”,就是辅助“万物之自然”。

进而,通过对“天之道”的体认,老子提出了“人之道”的标准。这里的“人之道”是指施政为民的人君之道,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君人南面之术”。“人之道”在因循“天之道”对于万物的“利而不害”的原则基础上,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为而不争”。话题稍微扯远点,由“人之道”的“为而不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首先,老子是让“为”的,否则,老子不会说“为而不争”而会说“不为且不争”,老子的“无为”是不妄为,是因循“天道”而为;其次,老子的“不争”,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不争”,而是仅针对君人这一主体所言的“不争”,是“不与民争”,是不与民意相争,是要做到“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的不争。

在确定了《老子》中的“道”的涵义之后,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老子》中,“道”具有“反、弱”与“无名”这两个特质了。正因为天之道与大多数没有依道而为的侯王所奉行的准则是相反的,所以“守弱”——君人侯王将自己放在比民众弱的位置之上,不凌驾于民众之上,才是符合“天之道”的“辅”的要求的。也正因为如此,“道”才是通过“无名”,即,在不为人所知、不为人所觉的状态下,潜在的发挥着作用。

最后,“道”对于我们来说不是虚无缥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它是能够感知,能够了解,能够传授的;它是可以掌握、运用的;它是适用于人主治理天下的过程中的,要求我们坚定不移的葆守执持,以指导我们的行动的;在人主治理天下的过程中,所取法于的正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