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赣州晚报反映了赣州市建春门城楼一副楹联缺失上联的情况后,市博物馆安排人员把缺失的上联挂回去了。3月12日,赣州市民吕先生向赣州晚报反映,建春门城楼上两副楹联的刻字和悬挂位置还有问题。
3月12日,记者拍摄的建春门城楼西侧楹联(局部)。
楹联被指错笔画挂错位
吕先生告诉记者,他对中国的楹联文化比较感兴趣。12日,他到赣州宋城历史公园游玩时登上了建春门城楼,城楼红柱上挂的两副楹联吸引了他的目光。吕先生读后,认为两副楹联的内容中融入了一些赣州的历史和地域元素,写得文采飞扬。当他仔细再看时,发现这两副楹联都存在一些问题:东侧的一副楹联上下联挂反了位置;西侧的那副楹联中,“堞”“城”两字都错了笔画。吕先生认为,赣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景点张挂的楹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赣州形象。制作悬挂这些楹联应严谨细致,符合规范。他希望有关部门对建春门楼楹联的问题进行核实,并尽快纠正过来。
当日,记者来到建春门城楼,看到该楼东西两侧各挂着一副楹联,均用阴刻的方式把字雕刻在木板上,并用金色漆填描,黑色衬底。东侧楹联的右边位置刻着“风驰梅岭粤人舟”,左边位置则为“雨泻琴川闽客棹”。西侧一副楹联上联为“贡水波平松山叠翠倚堞欣荣春似海”,下联为“楼台雨霁津渡虹飞登城慷慨啸生风”,这副楹联的字体与电脑字库中的“舒体”相似,但上联的“堞”字少了一撇,而下联的“城”字左上角却多了一点。
或为制作时失误所致
记者就此咨询了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杨遵贤。杨先生看了记者拍摄的有关建春门的照片后,认为这些楹联确实存在吕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杨先生进一步解释,中国楹联讲究“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张挂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建春门东侧那副对联中,“棹”为仄声,所在联为上联,应挂在右边,“舟”为平声,所在联为下联,应挂在左边。对西侧那副楹联,杨先生认为刻在木板上的“堞”“城”两字的笔画有误,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用意,可能是制作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失误造成的。
13日,就吕先生反映的情况,记者致电赣州市博物馆,一名姓曾的工作人员表示,2004年负责拟制和悬挂这些楹联的不是市博物馆,对市民就楹联提出的异议,他不好作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