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驾崩后,慈禧为什么不立载沣为帝却反而立了载沣的儿子为帝?

2025-05-15 22:31:4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908年,清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光绪帝载湉和皇太后慈禧在两天内相继去世。而在光绪帝病重,慈禧太后也快不行了的时候,慈禧便在中南海召见了朝廷重臣,商量立储之事,以便在光绪帝驾崩后继承大统。 

而大家都知道,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立醇亲王载沣年仅三岁的儿子溥仪为嗣君。那么,为何慈禧会立年幼的溥仪为帝,而不是正当壮年的载沣呢?

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立溥仪为帝光绪和同治才不会绝后。

在慈禧和张之洞等军机大臣商议储君之立时,这时候的张之洞深知清政府内忧外患,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丞需治世的明君,于是他向慈禧恳奏:“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

也就是说他主张立成人的载沣。

然而,慈禧却面露悲戚地说:“你们说的虑的都很有道理,但是不为穆宗(同治)立后,终无以对死者”。

也就是说立载沣则同治和光绪都会绝嗣,有道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慈禧才会选择立年幼的溥仪,并将溥仪过继给光绪为子,史载君主溥仪,“一人祧两房”,也就是说溥仪是继承光绪和同治两个人的宗姚的,要称光绪为父,祭其于宗庙的,如此一来,光绪帝就有了后。

而载沣是光绪的弟弟,总不能让他尊光绪为父吧?侄子可以过继给伯父,称其为父。而弟弟是不可以过继给兄长,称其为父的,这是基本伦理。

所以说如果慈禧选择了传位于载沣,那么光绪和同治就要绝后了。所以,慈禧才会选择过继溥仪于光绪,让他继承大统,而不是传位于载沣。

第二,溥仪的生母苏完瓜尔佳·幼兰是慈禧太后的养女。

溥仪的亲生母亲苏完瓜尔佳氏是大学士、军机大臣荣禄的女儿,而荣禄又是慈禧太后一派的人,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慈禧为了巩固和荣禄的关系,便收其女为养女,并指婚醇亲王载沣。而溥仪就是苏完瓜尔佳和醇亲王的长子,所以有了这层关系,慈禧太后自然心有偏袒,一心要立苏完瓜尔佳氏的儿子溥仪为帝了。

第三,慈禧和载沣有过节,产生了隔阂,慈禧不愿立他为帝。

上面就提到过载沣由慈禧指婚,娶了苏完瓜尔佳氏为妻。然而,其实,他真正想娶的人并不是苏完瓜尔佳氏,而是另一个女孩子,而且载沣的生母刘佳氏已经亲自主持,让载沣娶他那心仪的女子了,并且已经放了大定,只待选择吉日迎娶过门。

然而,这件两情眷属的美事却被慈禧给破坏了,慈禧为了达到自己政治目的,霸道地毁弃了载沣的生母刘佳氏既定的婚约,硬是让载沣娶了自己不喜欢的苏完瓜尔佳氏为妻,而载沣敢怒不敢言,只得接受皇太后慈禧的旨意,与苏完瓜尔佳氏完婚。

因为此事,载沣的生母刘佳氏气得精神失常,载沣因此也暗自深深地恼恨慈禧。所以说,载沣和慈禧二人早有隔阂在了,因此慈禧会立年幼的溥仪为帝,而不是正当壮年的载沣。

以上三点就是为何慈禧会立年幼的溥仪为帝,而不是成年的载沣的原因。

回答2:

晚清的政局如同一滩浑水让人难以琢磨,但如果以咸丰帝驾崩以后的权力走向看,似乎又非常清晰。从咸丰到同治,再由同治到光绪,以至末代皇帝溥仪的这段历史中,满清宗室之间的权力争夺日益严重,这种斗争不仅是影响皇权的根本原因,更是晚清政治格局产生分化的内在驱动,溥仪能够当上末代皇帝,也完全是权力斗争后的产物,这种围绕权力的斗争最终是要回归到宗法体制里,载沣摄政,溥仪即位的配置是合理的。

清朝宗族辈分及储位继承体制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爱新觉罗宗谱》

清朝是在康熙年间学习汉族习俗,给皇家子孙录入辈分时以字列入名中,康熙列出子、孙、曾孙的辈分,即胤、弘、永。所以康熙帝之子雍正帝的名字为胤禛,孙子乾隆帝的名字为弘历,曾孙嘉庆帝的名字为永琰。乾隆帝作为一个文化修养很高的皇帝,当然是在世的时候就以自己的诗词为后人立下辈分,他所立下的则是孙子辈的绵、曾孙辈的奕、玄孙辈的载。到了道光皇帝,又续“溥、毓、恒、启”四辈。

这里可以很清晰的看出,自咸丰帝奕詝去世以后,清朝的皇帝由咸丰皇帝子侄辈的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孙子辈的宣统帝溥仪先后继承。这里就有人提出了两个同辈分的宗室继承大统之后,再以载之辈为帝不符合宗法,且指出这是江山无后的象征,对大清国祚不利。其实清朝的大统继承并没有完整的体系,他们也并没有像汉族王朝那样“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即”,所以在影响国祚这个层面并不适合做出这等判断。

纵观清朝的帝位继承,从努尔哈赤到康熙皆是由皇室贵族推选,也可以说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拟订。而康熙帝本有效仿汉族王朝立嫡长的继承办法,但所立嫡长子允礽并非理想人选,废除之后才有了四子雍正帝,且在此间还引发了清朝有史以来最大的夺储斗争——“九子夺嫡”。所以立嫡长并没有在清朝得到贯彻,反而是夺权成功的雍正帝发明了一种秘密立储的制度,即挑出皇帝的意中人,写好名字藏于乾清宫正上方“正大光明”的匾额之后,待皇帝驾崩之后取出匾额后的圣旨便知道谁是储君。这种制度除了乾隆皇帝没有遵守以外,一直沿用到了道光一朝,咸丰帝就是秘密立储的最后一位清朝皇帝。

“一子两祧,为乾隆间特制之条,所谓礼以义起也。道光间议定服制,大宗子兼祧小宗,则为所生父母斩衰三年,而为兼祧父母齐衰不杖期。”——《俞楼杂纂.丧服私论》

而咸丰帝去世时只剩载淳这一个独苗,故而同治帝的皇位并没有什么争议,但同治皇帝有一个孩子在嘉顺皇后肚子里时便夭亡,且有传言是被慈禧害死(同治帝为慈禧亲生,本人并不相信此传言),所以到同治帝去世时无子,皇位空缺时便有了载湉即位,这个即位就出现了很大的争议。从努尔哈赤到同治帝,清朝前十位皇帝皆是一脉相承的儿子辈儿继承,尚未出现过“兄终弟及”的现象。清朝由于宗室、觉罗多享有爵位承袭,故而在无子嗣继承爵位的问题上诞生了另一种制度,即兼祧制度。也就是一个男子同时继承两家宗祧的制度,这种制度有效的弥补了清宗室无后的尴尬窘境,这一制度用在皇位继承上的首例便是光绪,所以光绪的情况并不是汉族的“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