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是一种急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牛、猪、羊、骆驼和鹿等偶蹄动物。口蹄疫的病原是属于小核糖核酸科、鼻病毒属中的一种病毒。这种病毒已知有A、O、C、南非1、2、3型和亚洲1型共7个主型,每一主型又有若干亚型,目前总计已有65个亚型之多。
患有本病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潜伏期只有1~2天,发病后最初的症状是精神不振,食欲缺损,体温上升至40~41℃,病猪很快在蹄部和口腔黏膜上以及其他部位出现一些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内充满淡黄色或无色的清亮浆液,不久水疱溃破、组织糜烂,如有细菌继发感染,水疱发生化脓与坏死。严重病例蹄甲甚至脱落,此时病猪蹄部异常疼痛,不能行走。生长在母猪乳头上的水疱发生糜烂时,吃奶的小猪很快受到感染,出现急性肠炎与心肌炎,死亡率很高。鼻镜上和口腔内有水疱和糜烂坏死的,则严重妨碍采食和咀嚼。如无细菌继发感染,水疱溃破后慢慢干涸,最后形成痂皮而脱落痊愈,整个病程大约7~8天。
发现本病或可疑病猪时,应立即采取封锁场地和隔离病猪措施,并迅速报告上级有关防疫机构,协助诊断。对病猪除采用对症治疗外,病猪以口蹄疫高度免疫血清治疗有良好效果。受威胁的动物可用口蹄疫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口蹄疫Aftosa(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
常规防治方法 (1)预防病畜疑似口蹄疫时,应立即报告兽医机关,病畜就地封锁,所用器具及污染地面用2%苛性钠消毒。确认后,立即进行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及防治等一系列工作。发病畜群扑杀后要无害化处理,工作人员外出要全面消毒,病畜吃剩的草料或饮水,要烧毁或深埋,畜舍及附近,用2%苛性钠、二氯异氰豚酸钠(含有效氯≥20%)、1%~2%福尔马林喷洒消毒,以免散毒。接种。对疫区周围牛羊,选用与当地流行的口蹄疫毒型相同的疫苗,进行紧急接种,用量、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项须严格按疫苗说明书执行。 (2)治疗病初,即口腔出现水泡前,用血清或耐过的病畜血液治疗。对病畜要加强饲养管理及护理工作,每天要用盐水、硼酸溶液等洗涤口腔及蹄部。要喂以软草、软料或麸皮粥等。口腔有溃疡时,用碘甘油合剂(1:1)每天涂搽3~4天,用大酱或10%食盐水也可。蹄部病变,可用消毒液洗净,涂甲紫溶液(紫药水)或碘甘油,并用绷带包裹,不可接触湿地。 空间电场自动防疫方法 对于设施以及牧场养殖动物的疫病,可利用空间电场生物效应进行实时预防。设置于环境安全型畜禽舍和牧场饲养空间的空间电场能够从三个方面满足动物疫病的实时预防,(1)空间电场电极系统电离空气产生微量的臭氧和硝酸气(二氧化氮),而臭氧可杀死空气中的微生物,硝酸气又对口蹄疫病毒具有专杀性,口蹄疫病毒耐火碱、生石灰但对pH值2~5的酸性物质抵抗力极弱,硝酸气可轻易使其失活。 (2)空间电场可以实时降低空气病原菌浓度。空间电场实际上是与静电场相似,只是适用于防疫的空间电场发生设备的输出电压、电流设置在对人畜安全的范围内,因此,它具有静电场的空气净化能力,可以将畜禽舍内的空气微生物浓度至少降低原始的一半之多,进而降低传播风险。 (3)空间电场可实时进行空气净化和臭气消解。偶蹄类动物生活环境中会有大量的粉尘或可吸入颗粒物以及氨气等恶臭气体,这些污染物会引起肺部感染、结膜发炎,进而继发多种疾病,而在空间电场却能够依据静电力去除空气颗粒物,并通过电离空气又能将恶臭气体分解为无害的小分子。 空间电场自动防疫方法主要用于集约化畜牧养殖领域的环境安全建设,确保动物免遭突发性烈性疫病的传播,最大限度降低兽药的使用,确保养殖环境的生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