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此时还算沿袭东汉旧制,不设丞相,只有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上公的太傅和大司马由于不常设在此不讨论)
三国时期:魏:曹操以天子名义废三公,立自己为丞相。到他儿子曹丕的时候又废了丞相这一职。
蜀:自诸葛亮后无丞相一职。
吴:丞相最多。按时间顺序如下:
孙邵 222-225
顾雍 225-243
陆逊 243-245
步骘 245-247
朱据 249-250
诸葛恪252-253
孙峻 253-256
孙綝 257-258
濮阳兴 ?-264
陆凯 266-269
万彧 266-273
张悌 279-280
吴国数据来源:知乎
三公其实不是一种实权职位,更多的是一个封号、地位的象征,单独的拥有三公称号的人,一般都是虚衔,丞相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位置,吴国有丞相,要从孙权称帝开始吧,之前孙权的称号是侯,没有丞相的拥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