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上联:孙行者,下联是什么

2025-01-20 11:14:5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下联最好的是祖冲之

这副对联是:“孙行者,祖冲之”。“祖”对“孙”,姓氏对姓氏,又是辈分上的名字对,“冲”对“行”,动词对动词,“之”对“者”文言虚词相对,对的是无懈可击,好一个千古绝对,后来还有好事者,特意为此捏了两句诗,曰:“天生一个孙行者,地生一个祖冲之”。

对联故事出处

在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当时的大文学家陈寅恪就为语文题出题,当时语文题总共有两道题一道题是作文,另外一道题便是对联题。当时陈寅恪给出的对联是“孙行者”。孙行者自然是《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考生看到这个对联已经蒙了,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有的人回答的是二郎神,猪八戒,如来佛的也有的人回答的是贾宝玉,鲁智深等等。

不过这些并不是答案。当时陈寅恪给出的答案是“胡适之”这里的“胡适”便是当时的另外一位大文豪胡适。

但是却有一位考生给出了一个答案比标准答案还要标准,这个答案便是“祖冲之”“祖”对应“孙”,“冲”“行”都是前进的动词,另外“之”和“者”都是助词。堪称绝对。陈寅恪看到这个下联立马录取了这位考生。

扩展资料:

对联背景故事

按常理来讲,“对对子”是旧时代读书人的启蒙功课,是从三四岁开始玩一辈子的东西,可以训练和测试文字和思想的排比能力,更有极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新式教育和白话文运动却把它搁下了,那么,有识者倡导将这门功课练回来,也在情理之中。

这是一般的解释,但陈寅恪的格局当然也不会只有这样。他在乎的是更大的问题:中国语文将来在学术与文化上的根基。

他出给研究生的作文题目,就直接触及了这一点:“中国语在世界语言中,属何语系?其特点何在,其演变之历程如何?试举数例以说明之。”可惜比较少有人谈到这题

回答2: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陈寅恪先生编制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就是联对。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是“胡适之”,可一考生对出“祖冲之”,胜过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据说该学生后来成为著名的国学专家。

回答3:

其实正确答案应当是祖冲之,而胡适之不伦不类,在当时胡适是北大教授,才可以存在这个答案祖冲之乃千古名人,要是千百年后谁知道胡适?祖孙是辈分正对,而猢狲,胡孙属于牵强附会,属于文字游戏,不属于名人对名人,因为胡适不属于千古名人,和我们的阿猫阿狗是一样的只是当时考试批卷,必须按正确答案来评定。就是王引之,也必须给予满分,因为王乃大王,孙乃猴王,也是正确的

回答4:

祖冲之 只要这个是绝对,

回答5:

孙行者下联是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