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中苏联的坦克特别容易殉爆?

2025-05-15 14:18:0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楼主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坦克蛋药存放位置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苏系坦克(设计时就存在)的三大致命弱点之一。

自T-64坦克之后,苏式坦克都采用了自动装弹机,但此种设计有缺陷。由于蛋药都布置在自动装单机周围(位于车体正中央),再加上炮塔连接过于简单、自动灭火易爆装置工作不良等原因,所以特别容易造成苏系坦克一旦其装甲被击穿后,极易发生殉爆,造成车毁人亡的悲惨后果!

苏系坦克的另外两大致命弱点:
(1)为降低坦克被命中概率,苏系坦克一般外形低矮、结构紧凑,但也使其人体工程学性能大大降低。事实证明,苏系坦克内部空间非常有限,坦克乘员难以伸展拳脚,感觉很不舒适(这点与欧美坦克反差很大)。

(2)很多苏系坦克由于火控系统落后,还装备这红外探照灯。红外探照灯由于其性能局限,在视野良好下的夜晚,其最大夜视距离也只有800米左右,而在能见度低的恶劣气象条件下,其夜视距离只能达到300米(这与后来装备了热成像仪(数千米的夜视距离)的西方坦克相比太落后了)。

回答2:

二战中苏联坦克有几个易于殉爆的特点,

第一是设计不合理,弹药高置,车体空间狭小,在被任何弹种命中时都有弹药被直接命中的可能性,并且苏联的发射药为了提高妥善率,采用的是硝化棉而不是钝化的黄色炸药,被弹片一碰,或遇到明火就炸。

第二,苏联采用的是柴油机,一些对内燃机没有知识的人认为汽油比柴油易燃,这是极度错误的,柴油甚至可以不需要明火和高温,只要在混入空气的情况下被压缩即可爆燃,这也是柴油不能空投补给的原因。因此柴油油箱和发动机只要被击中就极易起火,在二战中,使用柴油机的苏系坦克的中弹起火率高达83%,使用汽油机的德系坦克仅41%,而生存力设计非常好的美系谢尔曼坦克仅30%左右。并且由于车体狭小,火势不需要太长时间就会引燃发射药,也非常难以及时灭火,另外,空间狭小也会导致乘员位置集中,中弹时乘员大量伤亡而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自救,不出几分钟就直接飞头。

第三,苏联二战后期普遍采用大口径火炮,大于100毫米的弹药由于过重,均采用弹头和发射药分装的形式,散装发射药由于缺乏保护,被细小弹片擦到就会引爆。并且由于重心原因,一般分装弹药的设计上都是弹头在下,发射药在上,一旦坦克中弹,发射药直接殉爆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综上原因,苏系坦克的殉爆率不仅在二战中遥遥领先,直至今日也稳居榜首。

回答3:

实际上苏联坦克为了提高作战时间,所以炮塔里面都是炮弹……而且弹药架放的很密集。更重要的是弹药舱之间并没有隔离,而m4谢尔曼的弹药之间却是有单独小盒子的。别小看,虽然不能抵挡爆炸波,但是可以延缓火势。
装药也不太一样,美国坦克炮弹相对来说钝感一些,不会一下子全都炸开,只是和鞭炮一样。但是t34直接就开锅了。
至于弹药口径也是个问题。不过其实就主要坦克来说,也就稍微大一点而已。所以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弹药之间的隔离和装药的特性。
不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苏联人炮塔里面居然都塞炮弹,以前德国人和美国人也试过(歼击车上),发生了一样严重的情况。m4的话不放是因为车体实在是太大了……

至于什么装弹机……二战哪有装弹机?至于钢板质量……钢板被击穿以后弹药是否爆炸和钢板有毛线关系?

主要就是弹药之间的隔离和装药特点。

回答4:

因为苏联坦克输弹机采用转盘式设计,这种设计是非常不珍惜坦克成员性命的设计。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可以缩小坦克炮塔的体积减少被弹面积,但是弹药安放在底盘正中间,也就是操作室的正下方,只要坦克车体被击穿就会引爆所有弹药,车组成员就会瞬间死亡。中国的99系列坦克也采用这种输弹机和布局,这是一种不尊重坦克兵性命的设计。